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居住区雨水收集与利用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1.2 雨洪调蓄背景下的绿色“海绵城市”建设 | 第11-12页 |
1.1.3 车库顶板水景观工程渐成趋势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1 雨水利用 | 第13页 |
1.3.2 居住区雨水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3 居住区车库顶板 | 第14页 |
1.3.4 居住区水景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5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17-18页 |
1.5.1 研究不足 | 第17页 |
1.5.2 研究展望 | 第17-18页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雨水利用的水景设计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 第20-30页 |
2.1 雨水资源利用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生态水系统理论 | 第20页 |
2.1.2 绿色社区理论 | 第20-21页 |
2.1.3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2 雨水利用景观设计的相关实践案例 | 第21-29页 |
2.2.1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公园 | 第21-24页 |
2.2.2 万科建研中心生态园 | 第24-26页 |
2.2.3 湖南农业大学“红轴”隐形蓄水绿地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居住区车库顶板特性及水景现状调研 | 第30-47页 |
3.1 居住区车库顶板的分类 | 第30-31页 |
3.1.1 根据荷载分类 | 第30-31页 |
3.1.2 根据竖向高差分类 | 第31页 |
3.1.3 根据有无翻梁结构分类 | 第31页 |
3.2 居住区车库顶板防水工艺 | 第31-32页 |
3.3 居住区车库顶板疏水工艺 | 第32-33页 |
3.4 居住区车库顶板与水景的关系 | 第33-34页 |
3.4.1 承重问题 | 第33页 |
3.4.2 渗漏问题 | 第33页 |
3.4.3 排水问题 | 第33-34页 |
3.5 居住区水景现状调研 | 第34页 |
3.5.1 调研对象 | 第34页 |
3.5.2 调研内容 | 第34页 |
3.5.3 调研方法 | 第34页 |
3.6 调研结果分析 | 第34-46页 |
3.6.1 调研现状 | 第34-44页 |
3.6.2 水景应用类型及布局形式 | 第44-45页 |
3.6.3 水景构造工艺方面 | 第45页 |
3.6.4 水资源利用方面 | 第45页 |
3.6.5 水景植物配置方面 | 第45-46页 |
3.7 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3.8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雨水利用模式下的居住区车库顶板水景营造 | 第47-65页 |
4.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第47页 |
4.1.1 降水量 | 第47页 |
4.1.2 土壤条件 | 第47页 |
4.2 设计原则 | 第47-49页 |
4.2.1 安全性原则 | 第47-48页 |
4.2.2 生态性原则 | 第48页 |
4.2.3 经济性原则 | 第48-49页 |
4.3 “绿色”水景系统模式构建 | 第49-55页 |
4.3.1 水源利用途径 | 第49-54页 |
4.3.2 净化途径分析 | 第54-55页 |
4.3.3 蓄水容器分析 | 第55页 |
4.4 “绿色”水景详细设计及工程措施 | 第55-63页 |
4.4.1 水体布局与形式 | 第56-57页 |
4.4.2 水体的面积与深度 | 第57-59页 |
4.4.3 水体基底设计 | 第59-61页 |
4.4.4 水体驳岸设计 | 第61-62页 |
4.4.5 竖向设计 | 第62页 |
4.4.6 水景植物应用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绿色”水景系统设计实践探索——以益阳新世纪·梓山湖畔景观设计为例(三期) | 第65-7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5-66页 |
5.2 项目研究的设计范围 | 第66页 |
5.3 构建“绿色”水景模式的设计条件 | 第66-68页 |
5.3.1 项目所在城市的降水量分析 | 第66-67页 |
5.3.2 项目基地分析 | 第67-68页 |
5.4 设计目标 | 第68页 |
5.4.1 因地制宜,创造怡人的居住环境 | 第68页 |
5.4.2 利用雨水,构建“绿色”水环境 | 第68页 |
5.5 “绿色”水景系统模式下的水景设计 | 第68-73页 |
5.5.1 水景布局与形式 | 第68-69页 |
5.5.2 雨水收集途径 | 第69-71页 |
5.5.3 水景面积与水深估算 | 第71-72页 |
5.5.4 水体基底构造与驳岸设计 | 第72-73页 |
5.5.5 植物配置选择 | 第73页 |
5.6 项目总结与分析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