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7.2 数据来源 | 第16-17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土地分区相关理论和方法 | 第18-28页 |
2.1 土地分区的含义 | 第18页 |
2.2 土地分区的理论 | 第18-20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8页 |
2.2.2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系统学原理 | 第19页 |
2.2.4 区域协调理论 | 第19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3 土地分区的原则 | 第20-21页 |
2.3.1 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第20页 |
2.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20页 |
2.3.3 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 第20页 |
2.3.4 可调整性原则 | 第20页 |
2.3.5 永续性原则 | 第20-21页 |
2.4 土地分区的类型 | 第21-22页 |
2.4.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 第21页 |
2.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第21页 |
2.4.3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 第21-22页 |
2.4.4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 第22页 |
2.5 土地分区的方法 | 第22-28页 |
2.5.1 主导因素法 | 第22-23页 |
2.5.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3-24页 |
2.5.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4页 |
2.5.4 聚类分析法 | 第24-25页 |
2.5.5 GIS空间叠置分析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8-35页 |
3.1 自然条件 | 第28-30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8-29页 |
3.1.2 土壤 | 第29页 |
3.1.3 地质 | 第29页 |
3.1.4 气候 | 第29页 |
3.1.5 资源 | 第29-30页 |
3.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31页 |
3.3 交通条件 | 第31-32页 |
3.4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2-33页 |
3.4.1 土地利用率高 | 第32页 |
3.4.2 地域差异明显 | 第32页 |
3.4.3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 第32页 |
3.4.4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分散 | 第32-33页 |
3.5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5.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人地矛盾凸出 | 第33页 |
3.5.2 建设用地供需形势严峻,统筹土地利用任务艰巨 | 第33-34页 |
3.5.3 上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上地集约利用水平低 | 第34页 |
3.5.4 局部土地损毁较重,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凸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湖南省土地分区 | 第35-47页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5页 |
4.2 分区因子选取原则 | 第35-36页 |
4.3 建立分区标准 | 第36-41页 |
4.3.1 土壤类别划分依据 | 第36-37页 |
4.3.2 土壤类别划分过程 | 第37-38页 |
4.3.3 地形高度等别划分依据 | 第38-39页 |
4.3.4 地形高度等别划分过程 | 第39页 |
4.3.5 地质等别的划分依据 | 第39-40页 |
4.3.6 地质等别的划分过程 | 第40-41页 |
4.4 GIS空间叠加分析 | 第41-44页 |
4.5 土地分区 | 第44页 |
4.6 定性修正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战略布局 | 第47-51页 |
5.1 基本农业发展区 | 第47页 |
5.2 农业与工业发展区 | 第47-48页 |
5.3 保护和适度开发区 | 第48-49页 |
5.4 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区 | 第49页 |
5.5 协调各区土地利用建议 | 第49-51页 |
5.5.1 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 第49-50页 |
5.5.2 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 | 第50页 |
5.5.3 加强土地利用政策调控 | 第50页 |
5.5.4 运用科技手段,实施土地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创新点 | 第52页 |
6.3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