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根法治疗乳癖(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缩略词表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临床研究 | 第9-20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9-11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0页 |
| 1.5 脱落标准 | 第10页 |
| 1.6 剔除标准 | 第10-11页 |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 2.1 样本量的估计 | 第11页 |
| 2.2 随机数字分组方法 | 第11页 |
| 2.3 盲法 | 第11页 |
| 2.4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2.5 观察指标 | 第12-13页 |
| 2.6 观察周期及随访 | 第13页 |
| 2.7 资料整理 | 第13页 |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3-14页 |
| 2.9 统计学处理 | 第14-15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5-19页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5页 |
| 3.2 治疗结果分析 | 第15-19页 |
| 4 依从性分析 | 第19页 |
| 5 安全性分析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38页 |
| 1 祖国医学对于乳癖的认识 | 第20-23页 |
| 1.1 病名探讨 | 第20-21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 1.3 乳房与经络的联系 | 第22-23页 |
| 2 祖国医学对乳癖的治疗 | 第23-30页 |
| 2.1 中药内服 | 第23页 |
| 2.2 中药外用 | 第23-24页 |
| 2.3 针灸治疗 | 第24-29页 |
| 2.4 其他疗法 | 第29-30页 |
| 3 现代医学对乳癖的认识 | 第30-31页 |
| 3.1 归属范畴 | 第30页 |
| 3.2 发病机制 | 第30-31页 |
| 4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第31页 |
| 5 截根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的方法与机理分析 | 第31-37页 |
| 5.1 截根法 | 第31-32页 |
| 5.2 圆利针的作用 | 第32-33页 |
| 5.3 截根法选取的治疗部位的作用 | 第33-34页 |
| 5.4 截根法选取的治疗部位与经脉脏腑的联系作用 | 第34-35页 |
| 5.5 标本、气街理论 | 第35-36页 |
| 5.6 从阳引阴 | 第36-37页 |
| 5.7 临床经验的支持 | 第37页 |
| 6 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件一: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乳癖的研究近况 | 第44-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件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