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 1 核盘菌的特性及在作物中的致病性研究 | 第14-17页 |
| ·核盘菌的概述 | 第14页 |
|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 ·核盘菌的致病机制 | 第15页 |
| ·抗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病害防治现状 | 第16-17页 |
| 2 拟南芥与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一般概念 | 第17-18页 |
| ·拟南芥与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植物病原细菌与拟南芥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植物病毒与拟南芥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植物病原真菌及卵菌与拟南芥互作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3 芥子油苷与植物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21-32页 |
| ·芥子油苷概述 | 第21-22页 |
| ·芥子油苷的生物合成 | 第22-25页 |
| ·侧链结构的形成 | 第22页 |
| ·核心结构的合成 | 第22-24页 |
| ·次级修饰 | 第24页 |
| ·芥子油普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网络 | 第24-25页 |
| ·芥子油苷的降解 | 第25-26页 |
| ·芥子油苷的降解 | 第25-26页 |
| ·降解产物的形成 | 第26页 |
| ·芥子油苷在植物体内的转移与运输 | 第26-27页 |
| ·芥子油苷的生物学功能 | 第27-31页 |
| ·芥子油苷的防御作用 | 第28-31页 |
| ·芥子油苷与抗虫性 | 第28-29页 |
| ·芥子油苷与抗病性 | 第29-30页 |
| ·芥子油苷与植物的防御信号 | 第30页 |
| ·芥子油苷与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30-31页 |
| ·芥子油苷与人类健康 | 第31页 |
| ·环境对植物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生物环境对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 | 第31页 |
| ·非生物环境对芥子油苷代谢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 立题依据与预期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 ·本研究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 ·本研究预期结果 | 第33页 |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核盘菌侵染拟南芥体系的建立 | 第35-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培养基 | 第36页 |
| ·MS培养基 | 第36页 |
| ·PDA培养基 | 第36页 |
| ·拟南芥的种植 | 第36页 |
| ·种植材料 | 第36页 |
| ·种植条件 | 第36页 |
| ·核盘菌培养 | 第36-37页 |
| ·核盘菌接种拟南芥方法 | 第37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分析 | 第37页 |
| ·过氧化氢测定(DAB染色法) | 第37页 |
| ·超氧阴离子测定(NBT染色法) | 第37页 |
| ·死细胞观察(Trypan blue染色法)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核盘菌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 ·核盘菌侵染Col-0的发病症状 | 第38-39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 ·过氧化氢测定 | 第39页 |
| ·超氧阴离子测定 | 第39-40页 |
| ·死细胞观察 | 第40页 |
| 3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吲哚类芥子油苷在拟南芥对核盘菌抗性中的作用 | 第41-57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42-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 ·HPLC测定芥子油苷含量 | 第42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分析 | 第42-44页 |
| ·发病率和腐烂率统计 | 第42-43页 |
| ·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43页 |
| ·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的测定及死细胞观察 | 第43-44页 |
| ·拟南芥RNA的提取及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44-45页 |
| ·试剂及其仪器 | 第44页 |
| ·操作步骤 | 第44页 |
| ·RNA的质量检测 | 第44页 |
| ·cDNA合成 | 第44-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芥子油苷的组分与含量 | 第45-47页 |
| ·核盘菌接种拟南芥后植株发病症状 | 第47-48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发病率和腐烂率统计 | 第48-49页 |
|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50页 |
| ·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的测定及死细胞观察 | 第50-52页 |
| ·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2-53页 |
| 3 讨论 | 第53-57页 |
| 第四章 脂肪类芥子油苷在拟南芥对核盘菌抗性中的作用 | 第57-68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58-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分析 | 第58-59页 |
| ·发病率统计 | 第58页 |
| ·腐烂率统计 | 第58页 |
|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58页 |
|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58页 |
| ·过氧化氢测定(DAB染色法) | 第58-59页 |
| ·超氧阴离子测定(NBT染色法) | 第59页 |
| ·死细胞观察(Trypan blue染色法) | 第59页 |
| ·HPLC测定芥子油苷含量 | 第59页 |
| ·拟南芥RNA的提取及相关基因的分析 | 第5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 ·芥子油苷的测定 | 第59-60页 |
| ·核盘菌接种拟南芥后植株发病症状 | 第60-61页 |
| ·细胞程序化死亡相关指标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发病率和腐烂率统计 | 第61-62页 |
|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62页 |
|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62-63页 |
| ·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的测定及死细胞观察 | 第63页 |
| ·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3-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后续展望 | 第68-70页 |
| 1 结论 | 第68-69页 |
| 2 后续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