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的符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5 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符号与符号学理论 | 第13-17页 |
2.1 符号与符号学的概念 | 第13页 |
2.2 现代语言符号学 | 第13-14页 |
2.3 现代一般符号学 | 第14页 |
2.4 符号系统的分类 | 第14页 |
2.5 符号学中的艺术符号 | 第14-17页 |
3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的发展演变 | 第17-24页 |
3.1 仰韶彩陶线条纹饰的起源 | 第17-18页 |
3.1.1 线条艺术的产生 | 第17页 |
3.1.2 仰韶彩陶线条纹饰的产生 | 第17-18页 |
3.2 仰韶彩陶线条纹饰的演变 | 第18-24页 |
3.2.1 萌芽阶段——前仰韶文化时期 | 第18-19页 |
3.2.2 发展阶段——以半坡类型为代表 | 第19-20页 |
3.2.3 繁荣阶段——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 | 第20-22页 |
3.2.4 衰落阶段——以秦王寨类型为代表 | 第22-24页 |
4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与符号学的关系 | 第24-31页 |
4.1 仰韶文化符号的载体——彩陶线条纹饰 | 第24-25页 |
4.2 仰韶彩陶线条纹饰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 第25页 |
4.3 仰韶彩陶线条纹饰的符号分类 | 第25-31页 |
4.3.1 图像符号 | 第25-27页 |
4.3.1.1 具象形图像符号 | 第25-26页 |
4.3.1.2 意象形图像符号 | 第26页 |
4.3.1.3 想象形图像符号 | 第26-27页 |
4.3.2 象征符号 | 第27-30页 |
4.3.2.1 自然形象征符号 | 第28页 |
4.3.2.2 叙事形象征符号 | 第28-30页 |
4.3.3 指索符号 | 第30-31页 |
5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的语义表达 | 第31-40页 |
5.1 符号的外延与内涵 | 第31-32页 |
5.2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符号的外延意义 | 第32-36页 |
5.2.1 线形元素的性格语言 | 第32-35页 |
5.2.2 组合图案的由繁到简 | 第35-36页 |
5.3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符号的内涵意义 | 第36-40页 |
5.3.1 拙朴单纯的童稚心理 | 第36-37页 |
5.3.2 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念 | 第37-38页 |
5.3.3 虔诚原始的宗教情感 | 第38-40页 |
6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的符号美学 | 第40-44页 |
6.1 线条纹饰符号的形式之美 | 第40-42页 |
6.1.1 动静结合的对比美 | 第40-41页 |
6.1.2 排列有序的节奏美 | 第41页 |
6.1.3 变化统一的和谐美 | 第41页 |
6.1.4 等量等形的均衡美 | 第41-42页 |
6.2 线条纹饰符号与造型的协调美 | 第42-44页 |
6.2.1 局部线条纹饰的特征 | 第42页 |
6.2.2 整体线条纹饰的变化 | 第42-44页 |
7 仰韶文化彩陶线条纹饰符号的影响 | 第44-48页 |
7.1 在现代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 第44-46页 |
7.2 对今后图案设计产生新的影响和意义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