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面临困境、多维归因及引导策略--以山西20所高校大学生为分析对象

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5页
    一、选题背景第7-9页
    二、选题意义第9页
        (一) 理论意义第9页
        (二) 实践意义第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一) 研究思路第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五、创新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第15-20页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第15-16页
        (一) 舆情第15页
        (二) 网络舆情第15-16页
        (三) 高校网络舆情第16页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第16-20页
        (一) 舆情参与的常态化与非理性化第17-18页
        (二) 舆情内容的多元化及芜杂化第18页
        (三) 舆情平台的先进性与管控的滞后性第18-19页
        (四) 舆情影响的正面性与难控性第19-20页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归因第20-34页
    一、高校网络舆情调查研究的设计第20-21页
        (一) 问卷设计第20页
        (二) 问卷基本情况第20-21页
    二、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困境第21-29页
        (一) 便捷、虚拟的网络极易出现舆情信息混乱与无序的状态第21-23页
        (二) 判断力尚待健全及表达渠道不畅,大学生易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第23-25页
        (三) 社会各领域的矛盾及西方反华势力的渗透,影响校园及社会的稳定第25-26页
        (四) 网络舆情情势渐趋复杂难控,舆情管控水平有待提高第26-29页
    三、高校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多学科归因分析第29-34页
        (一) 哲学视角:网络交往过程中主体及信息的异化第29-30页
        (二) 社会学视角:网络社会的变迁弱化政府、高校的舆情调控能力第30-31页
        (三) 心理学视角: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偏差与师生之间的信任失衡第31-32页
        (四) 生态学视角:舆情主体间话语体系结构的改变与舆情环境的亚秩序化第32-34页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第34-40页
    一、政府层面:发挥政府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决策作用第34-35页
        (一) 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传播,树立高度的网络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第34页
        (二) 加强网络法律规约的建设,为高校网络舆情提供约束机制第34-35页
        (三) 提升网络舆情回应速度与效度,维护大学生的舆情知情权、参与权第35页
    二、高校层面:加强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引导作用第35-38页
        (一) 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理念,加强舆情队伍建设第35-36页
        (二)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完善高校舆情管理制度第36-37页
        (三) 加强校园网建设,创新校园网络传播方式第37-38页
    三、大学生层面:增强大学生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第38-40页
        (一)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第38页
        (二) 提高辨识、合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第38-39页
        (三) 加强网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第39-40页
结束语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Abstract第46页
致谢第48-50页
附录第50-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农村多元文化碰撞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以山西省万荣县为个案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