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鞘翅目害虫论文

绿豆豆荚挥发物组分鉴定及对绿豆象电生理反应和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摘要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5页
    1 绿豆象形态特征第8-9页
    2 绿豆象生物学特性第9-10页
        2.1 生活史第9页
        2.2 行为习性第9页
        2.3 影响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第9页
        2.4 寄主植物的抗虫性差异第9-10页
    3 绿豆象防治技术第10-11页
        3.1 农业防治第10页
        3.2 化学防治第10页
        3.3 物理防治第10页
        3.4 生物防治第10-11页
    4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的作用第11-13页
        4.1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第11页
        4.2 植物挥发物的功能第11页
            4.2.1 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第11页
            4.2.2 虫害诱导释放植物挥发物(HIPVs)第11页
            4.2.3 绿叶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第11页
        4.3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采集方法第11-13页
            4.3.1 顶空分析法第12页
            4.3.2 溶剂提取法第12页
            4.3.3 固相微萃取法第12-13页
            4.3.4 水蒸气蒸馏法第13页
            4.3.5 其他方法简介第13页
        4.4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鉴定第13页
    5 昆虫对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第13-14页
        5.1 昆虫触角电位反应第13-14页
        5.2 Y形嗅觉仪行为测定第14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不同绿豆品种豆荚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的采集与成分鉴定第15-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17页
        1.1 试验材料第15页
            1.1.1 供试植物第15页
            1.1.2 化学试剂第15页
            1.1.3 供试仪器第15页
        1.2 绿豆豆荚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的采集第15-16页
        1.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植物挥发性气味化合物第16页
        1.4 数据处理第16-1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29页
        2.1 晋绿1号豆荚挥发物组分总体特征第18-20页
        2.2 晋绿7号豆荚挥发物组分总体特征第20-21页
        2.3 Vc2768豆荚挥发物组分总体特征第21-28页
        2.4 三个绿豆品种绿豆荚挥发物组分特征第28页
        2.5 三个绿豆品种黑豆荚挥发物组分特征第28-29页
    3 结论与讨论第29-31页
        3.1 绿豆豆荚挥发物捕集方法的改良第29页
        3.2 三个绿豆品种黑豆荚挥发物组分比较第29-30页
        3.3 三个绿豆品种绿豆荚挥发物组分比较第30-31页
第三章 绿豆挥发性气味化合物对绿豆象的引诱作用研究第31-5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1.1 试验材料第31-33页
            1.1.1 供试虫源第31页
            1.1.2 供试化合物第31-33页
            1.1.3 供试仪器第33页
        1.2 绿豆象对不同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第33-34页
        1.3 绿豆象对不同化合物的Y形嗅觉仪行为反应第34页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47页
        2.1 30种不同化合物对绿豆象的EAG反应第34-41页
        2.2 五种醛类化合物对未交配绿豆象的EAG反应第41-43页
        2.3 五种醛类化合物对已交配绿豆象的EAG反应第43-45页
        2.4 五种醛类化合物对绿豆象的行为反应第45-47页
            2.4.1 五种醛类化合物对绿豆象雌成虫的行为反应第45-46页
            2.4.2 五种醛类化合物对绿豆象雄成虫的行为反应第46-47页
    3 结论与讨论第47-50页
第四章 绿豆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第50-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1.1 供试虫源第50页
        1.2 样品处理及扫描电镜观察第50页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0-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2.1 触角的形态特征第51页
        2.2 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分布第51-53页
            2.2.1 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第51页
            2.2.2 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第51-52页
            2.2.3 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s)第52页
            2.2.4 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第52页
            2.2.5 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第52页
            2.2.6 腔形感器(Sensilla cavity)第52页
            2.2.7 凹槽钉形感器(Grooved peg)第52页
            2.2.8 B(O|¨)hm氏鬃毛(B(O|¨)hm bristles)第52页
            2.2.9 乳突状感器(Capitate peg)第52-5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3-5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Abstract第65-66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桃园梨小食心虫仿生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迷向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