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相关运行安全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脱轨安全研究 | 第14-17页 |
1.2.2 蛇行运动稳定性研究 | 第17-18页 |
1.2.3 列车纵向操纵安全性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列车运行安全性评判方法研究 | 第21-50页 |
2.1 脱轨安全评判方法 | 第22-35页 |
2.1.1 轮对爬轨脱轨机理 | 第22-31页 |
2.1.2 动态脱轨评估准则 | 第31-33页 |
2.1.3 准静态脱轨评估准则 | 第33-35页 |
2.2 蛇行失稳评估方法 | 第35-44页 |
2.2.1 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准则 | 第35-40页 |
2.2.2 构架端部横向加速度评估准则 | 第40-44页 |
2.2.3 导向轮轮轴横向力评估准则 | 第44页 |
2.3 列车连挂救援安全评估方法 | 第44-48页 |
2.3.1 准静态车钩承压偏转行为 | 第44-46页 |
2.3.2 稳钩机理分析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8-50页 |
第3章 高速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0-70页 |
3.1 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1-62页 |
3.1.1 车辆系统模型 | 第51-58页 |
3.1.2 运动稳定性验证 | 第58-59页 |
3.1.3 振动响应验证 | 第59-60页 |
3.1.4 脱轨安全性验证 | 第60-62页 |
3.2 列车-钩缓系统模型 | 第62-69页 |
3.2.1 列车系统模型 | 第62-64页 |
3.2.2 车钩缓冲器模型 | 第64-66页 |
3.2.3 非线性边界条件 | 第66-68页 |
3.2.4 制动施加 | 第68-69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第4章 轮轨力间接测量技术研究 | 第70-110页 |
4.1 轮轨力间接测量方法 | 第70-86页 |
4.1.1 理论基础 | 第70-73页 |
4.1.2 测试方法 | 第73-79页 |
4.1.3 方法验证 | 第79-82页 |
4.1.4 试验验证 | 第82-86页 |
4.2 不同运行条件下脱轨安全性分析 | 第86-95页 |
4.2.1 线路动态运行 | 第86-91页 |
4.2.2 扭曲线路通过 | 第91-92页 |
4.2.3 侧风条件 | 第92-95页 |
4.3 基于轮轴脱轨系数和减载率的脱轨安全域 | 第95-108页 |
4.3.1 联合安全域与传统安全域对比 | 第95-103页 |
4.3.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3-105页 |
4.3.3 线路应用实例 | 第105-108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108-110页 |
第5章 高速列车蛇行失稳安全性评估 | 第110-142页 |
5.1 典型蛇行运动形式分析 | 第110-119页 |
5.1.1 一次蛇行问题 | 第111-114页 |
5.1.2 二次蛇行问题 | 第114-119页 |
5.2 蛇行失稳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9-128页 |
5.2.1 悬挂系统参数 | 第120-123页 |
5.2.2 轮轨接触关系 | 第123-128页 |
5.3 蛇行失稳安全性分析 | 第128-140页 |
5.3.1 不同蛇行失稳形式 | 第128-133页 |
5.3.2 不同失稳分岔类型 | 第133-140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列车纵向操纵安全性评估 | 第142-169页 |
6.1 列出-钩缓系统模型验证 | 第144-148页 |
6.2 压钩偏转行为分析 | 第148-158页 |
6.2.1 制动冲击响应 | 第148-150页 |
6.2.2 车体偏转和转向架减载现象 | 第150-152页 |
6.2.3 车钩垂向偏转行为 | 第152-153页 |
6.2.4 台架压钩稳定性试验 | 第153-156页 |
6.2.5 连挂救援试验分析 | 第156-158页 |
6.3 连挂救援列车运行安全性分析 | 第158-162页 |
6.3.1 车间垂向运动干涉 | 第158-160页 |
6.3.2 钩尾框局部破坏 | 第160-161页 |
6.3.3 轮重减载 | 第161-162页 |
6.4 连挂救援列车安全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2-167页 |
6.4.1 列车编组长度 | 第162-164页 |
6.4.2 制动手柄档位 | 第164-165页 |
6.4.3 车钩垂向自由摆角 | 第165-167页 |
6.5 本章总结 | 第167-1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