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综述不同生理状态下腹毛目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 | 第18-37页 |
1 纤毛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细胞结构的研究 | 第19-25页 |
1.1 非分裂期纤毛虫的细胞结构 | 第19-22页 |
1.2 皮层细胞骨架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 腹毛目纤毛虫细胞核器特征 | 第24-25页 |
2 纤毛虫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分化 | 第25-29页 |
2.1 细胞形态发生和生理改组过程中皮层纤毛的分化 | 第26-28页 |
2.2 细胞形态发生和生理改组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 第28-29页 |
3 纤毛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的研究 | 第29-37页 |
3.1 纤毛虫包囊现象 | 第29-30页 |
3.2 纤毛虫形成包囊的影响因素及包囊类型 | 第30-32页 |
3.3 休眠包囊的包囊壁结构 | 第32页 |
3.4 包囊细胞结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3.5 休眠包囊中线粒体结构变化 | 第33-34页 |
3.6 包囊细胞中的自噬现象 | 第34-35页 |
3.7 休眠包囊中细胞核的变化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41页 |
1.1 土壤纤毛虫的采集和培养 | 第37-39页 |
1.2 实验材料的分离和纯化 | 第39-41页 |
2 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41-53页 |
2.1 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41-42页 |
2.2 FLUTAX荧光标记与观察 | 第42-44页 |
2.3 免疫荧光标记(α-微管蛋白、中心蛋白)与观察 | 第44-47页 |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47-49页 |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49-53页 |
第三章 非分裂期澳洲管膜虫的细胞结构 | 第53-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78页 |
2.1 澳洲管膜虫非分裂期细胞形态 | 第54-75页 |
2.2 非分裂期纤毛虫胞内胞器 | 第75-78页 |
3 讨论 | 第78-82页 |
3.1 澳洲管膜虫口纤毛器结构特征 | 第78页 |
3.2 澳洲管膜虫体纤毛器结构特征 | 第78-79页 |
3.3 澳洲管膜虫纤毛基部微管的功能 | 第79页 |
3.4 α-微管蛋白和中心蛋白的定位与功能 | 第79-80页 |
3.5 澳洲管膜虫表膜下微管特征 | 第80页 |
3.6 皮层颗粒结构与可能的生理功能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时期澳洲管膜虫纤毛器结构的分化 | 第82-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2 结果 | 第84-99页 |
2.1 澳洲管膜虫无性分裂时皮层纤毛分化 | 第84-93页 |
2.2 生理改组时期皮层纤毛分化 | 第93-97页 |
2.3 澳洲管膜虫无性分裂过程中胞质和核器的变化 | 第97-99页 |
3 讨论 | 第99-102页 |
3.1 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纤毛的分化特征 | 第99页 |
3.2 生理改组过程中皮层纤毛的分化特征 | 第99-100页 |
3.3 细胞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的区别与联系 | 第100-101页 |
3.4 细胞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的研究意义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形成包囊期间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 | 第102-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4页 |
2 结果 | 第104-124页 |
2.1 包囊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及皮层纤毛器的去分化 | 第104-116页 |
2.2 形成包囊壁 | 第116-119页 |
2.3 包囊期胞内胞器 | 第119-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8页 |
3.1 澳洲管膜虫形成包囊过程中皮层结构的变化特征 | 第124页 |
3.2 澳洲管膜虫形成包囊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 第124-125页 |
3.3 自噬作用 | 第125-126页 |
3.4 澳洲管膜虫包囊期核器的特征与作用 | 第126页 |
3.5 适应土壤生境的结构和生理习性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全文小结 | 第144-152页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