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1.1.2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对一般尾矿坝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对一般尾矿坝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高堆细粒尾矿库稳定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高堆细粒尾矿库概念及特性 | 第12-15页 |
1.3.1 高堆尾矿坝概念 | 第12-13页 |
1.3.2 细粒尾矿库的概念 | 第13-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尾矿库工程概况 | 第17-22页 |
2.1 尾矿库概述 | 第17-19页 |
2.1.1 尾矿库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1.2 尾矿库建设概况 | 第17页 |
2.1.3 地质地貌概况 | 第17-18页 |
2.1.4 水文气候条件 | 第18-19页 |
2.2 尾矿库现状 | 第19-22页 |
2.2.1 初期坝现状 | 第19页 |
2.2.2 堆积坝现状 | 第19-20页 |
2.2.3 排水系统现状 | 第20-21页 |
2.2.4 副坝及库区现状 | 第21页 |
2.2.5 险情发生情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尾矿库工程地质勘察 | 第22-37页 |
3.1 前言 | 第22页 |
3.2 勘察任务及方法 | 第22-24页 |
3.2.1 勘察孔的布置及其任务 | 第22-23页 |
3.2.2 勘察手段及完成工作量 | 第23-24页 |
3.3 尾矿矿物成分 | 第24-25页 |
3.4 初期坝、副坝坝体土质条件 | 第25页 |
3.5 尾矿堆积坝土的组成结构 | 第25-28页 |
3.5.1 堆积坝沉积方式及规律 | 第25-26页 |
3.5.2 尾矿沉积土类型 | 第26-27页 |
3.5.3 尾矿粒度成分 | 第27页 |
3.5.4 尾矿沉积层次及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3.6 尾矿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 第28-32页 |
3.6.1 尾砂物理性质指标 | 第28-30页 |
3.6.2 尾砂渗透实验 | 第30-32页 |
3.7 尾矿土原位测试试验及岩土层岩土参数选用 | 第32-34页 |
3.7.1 原位测试试验成果及岩石强度 | 第32-33页 |
3.7.2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 第33-34页 |
3.8 尾矿库水文地质特征 | 第34-36页 |
3.8.1 水文地质概况 | 第34页 |
3.8.2 浸润线位置观察 | 第34-36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尾矿坝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37-48页 |
4.1 前言 | 第37页 |
4.2 尾矿坝稳定性计算方法简介 | 第37-44页 |
4.2.1 定性分析法 | 第38-39页 |
4.2.2 定量评价法 | 第39-44页 |
4.3 尾矿库稳定性定性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4.3.1 坝基稳定性的岩体结构条件分析 | 第45页 |
4.3.2 坝体渗透变形条件分析 | 第45-46页 |
4.3.3 自然斜坡稳定性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Midas GTSNX数值模 拟计算 | 第48-60页 |
5.1 前言 | 第48页 |
5.2 Midas GTSNX软件简介 | 第48-50页 |
5.3 数值计算思路 | 第50-51页 |
5.4 尾矿坝稳定情况初步分析 | 第51-59页 |
5.4.1 物理力学性质的选取 | 第51页 |
5.4.2 尾矿坝计算模型 | 第51-52页 |
5.4.3 边界条件及荷载的确定 | 第52-53页 |
5.4.4 SRM法与SAM法边坡 稳定性分析求解 | 第53-55页 |
5.4.5 尾矿库渗流稳定性分析求解 | 第55-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尾矿坝除险加固方案研究 | 第60-76页 |
6.1 防止尾矿坝失稳的措施导向 | 第60页 |
6.2 浸润线监测及加固工期的确定 | 第60-62页 |
6.3 排渗及加固方案比选 | 第62-67页 |
6.3.1 排渗方案比选 | 第62-65页 |
6.3.2 坝体加固方案比选 | 第65-67页 |
6.4 辐射井的施工 | 第67-72页 |
6.4.1 竖井位置布置原则 | 第67-69页 |
6.4.2 竖井的施工 | 第69-70页 |
6.4.3 水平排渗管的施工 | 第70-71页 |
6.4.4 辐射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第71-72页 |
6.5 辐射井的排渗效果 | 第72-7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坝体加固后渗流稳定性分析 | 第76-84页 |
7.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7.2 坝体SRM法稳定性计算 | 第78-80页 |
7.3 坝体渗流分析 | 第80-82页 |
7.4 渗流稳定性分析 | 第82-8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8.1 结论 | 第84-85页 |
8.2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