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小麦千粒重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1.1.1 千粒重的构成要素 | 第14页 |
1.1.2 千粒重的影响因素 | 第14-18页 |
1.1.3 小麦千粒重相关QTL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1.4 小麦千粒重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 植物bHLH转录因子概述 | 第21-22页 |
1.2.1 bHLH转录因子的特点与分类 | 第21-22页 |
1.2.2 PTF1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立项依据 | 第22-23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小麦Ta PTF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标记的开发 | 第24-5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千粒重的测定 | 第26页 |
2.2.2 DNA提取、RNA分离 | 第26页 |
2.2.3 小麦TaPTF1基因克隆及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2.4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回收、连接、转化、测序 | 第26-27页 |
2.2.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27页 |
2.2.6 PTF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27页 |
2.2.7 分子标记的验证 | 第27页 |
2.2.8 千粒重的QTL分析 | 第27-28页 |
2.2.9 TaPTF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8-29页 |
2.2.10 亚细胞定位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9页 |
2.3.1 TaPTF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0-38页 |
2.3.2 TaPTF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第38-39页 |
2.3.3 TaPTF1蛋白的系统发育树 | 第39-40页 |
2.3.4 TaPTF1-B1基因多态性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0-41页 |
2.3.5 不同等位基因型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 第41-43页 |
2.3.6 TaPTF1-B1基因的连锁作图及千粒重的QTL分析 | 第43-45页 |
2.3.7 TaPTF1-B1不同等位基因类型的分布 | 第45-47页 |
2.3.8 TaPTF1-B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7-49页 |
2.3.9 TaPTF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9页 |
2.4 讨论 | 第49-53页 |
2.4.1 TaPTF1启动子的克隆 | 第49-50页 |
2.4.2 TaPTF1基因的克隆 | 第50-51页 |
2.4.3 功能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 第51页 |
2.4.4 小麦 7B染色体上的粒重QTL | 第51-52页 |
2.4.5 TaPTF1基因参与调控小麦粒重的分子机制 | 第52页 |
2.4.6 TaPTF1不同等位基因类型的分布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粒重相关基因Tabas1的克隆 | 第53-74页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53-55页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55页 |
3.1.3 DNA与RNA的提取、Tabas1基因的克隆 | 第55-56页 |
3.1.4 进化分析 | 第56页 |
3.1.5 Tabas1-B1基因标记的开发 | 第56页 |
3.1.6 千粒重与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 第56-57页 |
3.1.7 Tabas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7页 |
3.1.8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3.2.1 Tabas1-B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7-63页 |
3.2.2 Tabas1基因等位变异的鉴定与功能标记的开发 | 第63-64页 |
3.2.3 功能标记TaS1在京 411×红芒春21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验证 | 第64-66页 |
3.2.4 Tabas1-B1基因等位变异与旗叶叶绿素含量及千粒重的相关性 | 第66-68页 |
3.2.5 Tabas1-B1基因等位变异在中国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 第68-69页 |
3.2.6 Tabas1-B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3.3 讨论 | 第70-74页 |
3.3.1 Tabas1-B1基因的克隆 | 第70-71页 |
3.3.2 TaBAS1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71页 |
3.3.3 Tabas1-B1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 | 第71-72页 |
3.3.4 Tabas1-B1基因参与性状调控的分子机制 | 第72页 |
3.3.5 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的QTL位点 | 第72-73页 |
3.3.6 Tabas1-B1不同等位基因类型的分布 | 第73-74页 |
第四章 小麦粒重相关基因TaGW-B1功能标记的开发 | 第74-89页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4.1.2 田间试验安排 | 第74-75页 |
4.1.3 籽粒性状的测定 | 第75页 |
4.1.4 DNA提取、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 第75页 |
4.1.5 TaGW-B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5-76页 |
4.1.6 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76页 |
4.1.7 TaGW-B1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7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4.2.1 不同群体不同年份千粒重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76-77页 |
4.2.2 TaGW-B1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7页 |
4.2.3 TaGW-B1基因片段的多态性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77-80页 |
4.2.4 TaGW-B1基因等位变异与籽粒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2页 |
4.2.5 TaGW-B1基因的连锁分析 | 第82-83页 |
4.2.6 TaGW-B1基因片段的染色体位置验证 | 第83-84页 |
4.2.7 TaGW-B1基因不同等位类型在国内外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 | 第84-86页 |
4.3 讨论 | 第86-89页 |
4.3.1 小麦 3B染色体上的粒重QTL分析 | 第86-87页 |
4.3.2 TaGW-B1基因等位变异对粒重的影响机制探讨 | 第87页 |
4.3.3 TaGW-B1基因的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87页 |
4.3.4 TaGW-B1等位基因分布 | 第87-8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6页 |
附录 | 第10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博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