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5-23页 |
(一) 新常态 | 第15页 |
(二) 政治信任 | 第15-17页 |
(三) 新常态与政治信任的相关性 | 第17-18页 |
(四)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的特点 | 第18-21页 |
1. 人格化与系统化 | 第18-19页 |
2. 传统性与现代性 | 第19页 |
3. 层级性与差异性 | 第19-21页 |
(五)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的必要性 | 第21-23页 |
1. 有助于建设和谐乡村,保障农村稳定 | 第21页 |
2. 有助于满足村民利益,推进基层民主 | 第21-22页 |
3. 有助于政府诚信塑造,深化群众基础 | 第22-23页 |
二、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0页 |
(一)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 村民对农村政策的理解程度 | 第23页 |
2. 村民对农村政治制度的认知程度 | 第23-24页 |
3. 村民对村级组织的认可程度 | 第24-25页 |
4. 村级干部素质的差异性 | 第25页 |
(二)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1. 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 第25-26页 |
2. 村级组织信任危机 | 第26页 |
3. 抗议形式非理性化 | 第26-27页 |
(三) 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1. 乡村政治体制缺失,治理行为失范 | 第27页 |
2. 乡村经济发展弊病,利益格局失衡 | 第27-28页 |
3. 乡村思政基础单薄,缺少科学指引 | 第28-29页 |
4. 乡村精英人才流失,社会风险多元 | 第29-30页 |
三、新常态背景下乡村政治信任构建的路径 | 第30-36页 |
(一) 强化利益基础 | 第30-31页 |
1. 提升惠农政策实施成效 | 第30页 |
2. 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 | 第30-31页 |
3. 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31页 |
(二) 健全体制保障 | 第31-33页 |
1.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 | 第31-32页 |
2. 落实政务公开制度,打造阳光政务平台 | 第32页 |
3. 加大责任追究查度,发挥村民监督作用 | 第32-33页 |
(三) 巩固文化基础 | 第33-36页 |
1. 培养村民制度化观念 | 第33页 |
2. 提高村干部思想觉悟 | 第33-34页 |
3. 借助村级团体力量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