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 第13页 |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13-14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第14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14页 |
·SWOT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制度障碍 | 第15-18页 |
·计划经济路径依赖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 第15页 |
·城市功能的二元结构制约城市发展 | 第15-16页 |
·管理机制中的二元结构造成转型困难 | 第16页 |
·地方政府主体地位缺失与分税制阻碍产业转型 | 第16页 |
·沉淀成本制约政策效果发挥 | 第16-18页 |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动因与政策支持分析 | 第18-24页 |
·产业转型内部动因分析 | 第18-20页 |
·经济增长陷入困境 | 第18-19页 |
·地区竞争优势减弱 | 第19-20页 |
·产业转型外部动因分析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20页 |
·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 第20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支持分析 | 第20-24页 |
·产业发展政策 | 第21-22页 |
·财政税收政策 | 第22-23页 |
·环境保护政策 | 第23页 |
·人才政策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 第24-32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比较 | 第24-27页 |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转型 | 第24-25页 |
·以市场为主导的产业转型 | 第25-26页 |
·以科技为主导 | 第26-27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比较 | 第27-29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策略 | 第27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科技转型策略 | 第27-28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策略 | 第28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环境转型策略 | 第28-29页 |
·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启示 | 第29-32页 |
·成立专门转型领导机构,重视转型立法效力 | 第29页 |
·适时选择恰当的转型时机 | 第29-30页 |
·培育新兴接续主导产业,兼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 第30页 |
·高度重视下岗人员安置,多种途径实现劳动力再就业 | 第30页 |
·注重环境保护,重塑城市功能 | 第30-32页 |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以大同市为例 | 第32-45页 |
·大同市产业转型的SWOT分析 | 第32-33页 |
·优势分析 | 第32页 |
·劣势分析 | 第32-33页 |
·机会分析 | 第33页 |
·威胁分析 | 第33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4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第34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4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含义 | 第34-37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36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第36-37页 |
·大同市产业转型效果的评价 | 第37-43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7-38页 |
·数据的相关性检验 | 第38-39页 |
·公因子的提取 | 第39-41页 |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度创新与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制度创新 | 第45-46页 |
·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 第45页 |
·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 第45页 |
·尝试转型法制化改革 | 第45-46页 |
·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 第46页 |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对策建议 | 第46-48页 |
·应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模式 | 第46页 |
·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接续产业 | 第46-47页 |
·完善劳动力再就业,促进社会保障 | 第47页 |
·完善投融资政策,多渠道筹措转型资金 | 第47页 |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