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61页 |
第一章 昆虫对低温胁迫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1 昆虫抗冻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2 昆虫热激蛋白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5-17页 |
3 滞育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4 冷休克相关的基因及蛋白 | 第18-19页 |
5 MAPK信号途径与昆虫响应低温诱导 | 第19-20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7页 |
第二章 转录组学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42页 |
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研究 | 第27-28页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究 | 第28页 |
2 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昆虫转录组学研究动态分析 | 第28-29页 |
·昆虫转录组学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3 转录组学在昆虫耐寒性响应机制的研究 | 第30-35页 |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基因芯片技术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二代测序技术在昆虫耐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第三章 昆虫几丁质酶基因研究进展与几丁质酶抗逆分子机制研究 | 第42-61页 |
1 昆虫几丁质酶结构域分析 | 第42-44页 |
·昆虫几丁质酶的分类 | 第42-44页 |
·催化结构域 | 第44页 |
·几丁质结合结构域 | 第44页 |
·富含ST连接区 | 第44页 |
2 昆虫体内几丁质酶基因的时空表达研究 | 第44-47页 |
3 昆虫几丁质酶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 第47-49页 |
4 几丁质酶抗逆分子机制研究 | 第49-51页 |
·昆虫几丁质酶抗逆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49-50页 |
·植物几丁质酶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50页 |
·微生物几丁质酶抗逆性研究进展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昆虫几丁质酶的类型划分 | 第51页 |
·昆虫几丁质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51-52页 |
6 展望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第二部分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胸鳖甲响应不同温度的转录组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1-112页 |
第一章 荒漠拟步甲科昆虫总RNA的有效提取及电泳图谱分析 | 第61-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试虫来源 | 第62-63页 |
·总RNA提取及纯化 | 第63页 |
·总RNA完整性、纯度和浓度测定 | 第63页 |
·RT-PCR | 第63-64页 |
2 结果 | 第64-65页 |
·总RNA的检测 | 第64-65页 |
·RT-PCR的检测 | 第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二章 利用RNA-Seq技术对小胸鳖甲转录组的宏观分析 | 第70-9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2-73页 |
·试虫饲养条件 | 第72页 |
·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72页 |
·序列处理与拼接 | 第72-73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3页 |
2 结果 | 第73-81页 |
·测序结果和de novo组装 | 第73页 |
·功能注释及序列特征 | 第73-74页 |
·功能富集及代谢途径 | 第74-79页 |
·预测与环境胁迫相关的unigene | 第79-81页 |
·热激蛋白 | 第79页 |
·抗冻蛋白 | 第79-80页 |
·其他可能与胁迫相关基因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Illumina测序与de novo拼接 | 第81页 |
·hsps基因 | 第81-82页 |
·afp基因 | 第82页 |
·代谢相关基因 | 第82-83页 |
4 结论 | 第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第三章 小胸鳖甲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差异分析 | 第90-11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2-94页 |
·试虫饲养条件 | 第92页 |
·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92页 |
·序列处理与拼接 | 第92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2页 |
·real-time PCR验证 | 第92-93页 |
·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2 结果 | 第94-104页 |
·测序结果和de novo组装 | 第94页 |
·功能注释及序列特征 | 第94-96页 |
·RPKM分布及差异表达unigene数量分析 | 第96-97页 |
·低温胁迫后小胸鳖甲转录组差异表达unigene功能分类 | 第97-103页 |
·GO功能分类 | 第98-102页 |
·KEGG代谢通路分类 | 第102-103页 |
·real time-PCR验证 | 第103-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6页 |
·高通量测序 | 第104-105页 |
·几个差异表达unigene与低温响应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水解酶活性的差异表达unigene与低温响应的关系 | 第106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第三部分 小胸鳖甲低温响应基因几丁质酶的低温表达模式分析 | 第112-160页 |
第一章 小胸鳖甲低温响应基因Mpcht12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分析 | 第112-1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17页 |
·材料 | 第114页 |
·MpCHT12的生物信息学及序列分析 | 第114-115页 |
·RNA提取、RT-PCR及real-time PCR | 第115页 |
·原核表达载体pET30a-Mpcht12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115-116页 |
·免疫组化 | 第116-117页 |
2 结果 | 第117-125页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117-118页 |
·结构功能域分析 | 第118-119页 |
·MpCHT12的理化性质及修饰位点分析 | 第119-120页 |
·MpCHT12蛋白疏水性及三级结构模型分析 | 第120-121页 |
·pET30a-Mpcht1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原核表达与纯化 | 第121-122页 |
·Mpcht12低温表达模式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122-123页 |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析 | 第123-124页 |
·MpCHT12的蛋白互作关系分析 | 第124-125页 |
3 讨论 | 第125-128页 |
·MpCHT1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6页 |
·Mpcht12基因的低温表达谱分析 | 第126-127页 |
·MpCHT12的蛋白互作关系分析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第二章 小胸鳖甲几丁质酶MpCHT12抗血清的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 第133-14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5-137页 |
·试剂与试虫 | 第135页 |
·真核表达载体pcDNA3-Mpcht12的构建及瞬时表达 | 第135-136页 |
·His-MpCHT12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136页 |
·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 第136-137页 |
·小胸鳖甲成虫总蛋白的提取 | 第137页 |
·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第137页 |
2 结果 | 第137-141页 |
·pcDNA3.0-Mpcht12重组质粒的构建及瞬时表达 | 第137-138页 |
·His-MpCHT12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第138-139页 |
·MpCHT12抗血清的效价 | 第139-140页 |
·MpCHT12抗血清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140-141页 |
3 讨论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6页 |
第三章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低温表达模式研究 | 第146-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8-149页 |
·成虫采集及饲养 | 第148页 |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序列分析 | 第148页 |
·小胸鳖甲试虫的处理与RNA的提取 | 第148-149页 |
·标准曲线和real-time PCR | 第149页 |
·数据分析 | 第149页 |
2 结果 | 第149-155页 |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基因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第149-151页 |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151-153页 |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153页 |
·小胸鳖甲6个几丁质酶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模式 | 第153-155页 |
3 讨论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0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第160-161页 |
2 展望 | 第161-162页 |
附录 | 第162-170页 |
附录 1 | 第162-163页 |
附录 2 | 第163-165页 |
附录 3 | 第165页 |
附录 4 | 第165-166页 |
附录 5 | 第166-167页 |
附录6英文缩略语 | 第167-168页 |
附录7常用试剂配制方法 | 第168-170页 |
致谢 | 第170-171页 |
个人简介 | 第171页 |
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71-17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在审的学术论文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