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眩晕论文

针药结合治疗眩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

缩略语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9页
文献综述第9-28页
 1 传统医学对眩晕的认识第9-19页
   ·眩晕的病名及沿革第9页
   ·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第9-12页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第12-15页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临床治疗第15-19页
 2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第19-25页
   ·解剖与病理第20-21页
   ·病因和病理第21-24页
   ·眩晕的分类诊断第24页
   ·西医治疗第24-25页
 3. 临床常用辅助检查第25-28页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第25页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第25-26页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第26页
   ·CT血管造影(CTA)第26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第26-28页
临床研究第28-34页
 1. 临床资料第28-29页
   ·病例来源第28页
   ·诊断标准第28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28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28-29页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第29页
   ·晕针及滞针的处理第29页
 2. 治疗方法第29-30页
   ·治疗组第29-30页
   ·对照组第30页
 3. 观测指标第30-31页
   ·中医证候观察第30-31页
   ·经颅多谱勒超声(TCD)检查第31页
 4. 疗效评定标准第31页
 5. 统计学处理第31-32页
 6. 结果与分析第32-34页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年龄、病程、性别比较第32页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第32页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第32页
   ·两组治疗前后TCD变化比较第32-34页
讨论第34-39页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第34页
 2. 本题的立题依据第34-35页
 3. 针刺治疗眩晕机理与取穴第35-36页
 4. 中药分析第36-38页
 5. 中医症侯量表的评价与观察指标的选择第38页
 6. 结果分析第38-39页
结论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7页
附表第47-49页
个人简历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癌术后化疗联合加味升阳益胃汤疗效分析
下一篇: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早期肩凝症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