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性构筑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3页
 第一节 锂离子电池简述第11-13页
 第二节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第13-19页
     ·嵌入型负极材料第14-15页
     ·合金型负极材料第15-16页
     ·转化型负极材料第16-18页
     ·复合型负极材料第18-19页
 第三节 钠离子电池简述第19-21页
 第四节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第21-25页
     ·嵌入型负极材料第22-23页
     ·转化型负极材料第23页
     ·合金型负极材料第23-24页
     ·复合型负极材料第24-25页
 第五节 锂(钠)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构筑第25-29页
     ·纳米结构第26-27页
     ·复合结构第27-28页
     ·电解液优化第28-29页
 第六节 新型储锂(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第29-31页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30页
     ·Sb基钠电负极材料第30-31页
 第七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第33-39页
 第一节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3-34页
     ·实验试剂第33页
     ·实验仪器第33-34页
 第二节 材料结构表征第34-36页
     ·X射线粉末衍射仪 (X-Ray Diffraction, XRD)第34-35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第35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第35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第35页
     ·能量散射谱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e, EDS)第35-36页
     ·拉曼光谱 (Raman Spectra)第36页
     ·比表面及孔径分布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Distribution)第36页
     ·热重分析 (Thermal Gravity, TG)第36页
 第三节 电极制备及扣式电池的组装第36-37页
     ·电极的制备第36-37页
     ·扣式电池的组装第37页
 第四节 电化学性能检测第37-39页
     ·循环伏安测试 (Cyclic Voltammetry, CV)第37页
     ·充放电测试 (Discharge-Charge)第37页
     ·电化学阻抗测试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第37-39页
第三章 孔径尺寸可控多孔CoO纳米片的设计、制备及储锂研究第39-48页
 第一节 引言第39-40页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测试第40页
     ·材料的制备合成第40页
     ·结构性质表征第40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0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物相及形貌分析第40-43页
     ·电化学性质及机理第43-45页
     ·孔径大小对电化学性能影响第45-47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碳包覆Fe_3O_4纳米球的设计、合成及储锂研究第48-58页
 第一节 引言第48-49页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测试第49页
     ·材料制备第49页
     ·物理性质表征第49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9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物相及形貌分析第49-54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4-56页
     ·EIS测试分析第56-57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Sb纳米颗粒修饰富N碳片的设计、合成及储钠研究第58-66页
 第一节 引言第58-59页
 第二节 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测试第59-60页
     ·材料制备第59页
     ·物理性质表征第59页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9-60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物相及形貌分析第60-63页
     ·电化学性能及机理研究第63-6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壁碳纳米管对Wistar大鼠空间认知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机制的探究
下一篇:山地灾害胁迫条件下的龙门山区生态风险评价--以彭州市龙门山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