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跨越天然气管道孔口向下泄漏扩散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 | 第10-17页 |
| ·理论模型研究对比分析 | 第10-14页 |
| ·软件模拟研究对比分析 | 第14-16页 |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2章 天然气泄漏扩散理论 | 第19-29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射流基本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 ·射流的定义和分类 | 第19-20页 |
| ·天然气管道孔口向下泄漏射流过程分析 | 第20-21页 |
| ·天然气管道孔口向下泄漏射流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 ·天然气泄漏扩散基本方程对比分析 | 第22-24页 |
| ·泄漏量及初速度计算方程的选取 | 第24-26页 |
| ·一般泄漏速率模型 | 第24-25页 |
| ·孔口向下泄漏模型 | 第25-26页 |
| ·扩散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 ·扩散过程及类别 | 第26页 |
| ·泄漏扩散数学模型选取 | 第26-27页 |
| ·泄漏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孔口向下泄漏扩散模型的研究 | 第29-46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澜沧江跨越管桥概况简述 | 第29-31页 |
| ·管桥场区及桥面概况 | 第29-30页 |
| ·天然气管道概况 | 第30-31页 |
| ·软件适用性分析 | 第31-32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2-37页 |
|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网格划分 | 第34-36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6-37页 |
| ·模拟模型的对比选取 | 第37-44页 |
| ·解算体的选取 | 第37页 |
|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37-41页 |
| ·求解器的选取 | 第41页 |
| ·流场迭代算法的选取 | 第41-43页 |
| ·离散格式的选取 | 第43-44页 |
|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孔口向下泄漏扩散规律研究和敏感性分析 | 第46-77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孔口向下泄漏扩散规律研究 | 第46-73页 |
| ·孔口向下泄漏扩散过程分析 | 第46-52页 |
| ·泄漏孔形状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 ·泄漏压力规律研究 | 第54-58页 |
| ·风速规律研究 | 第58-62页 |
| ·环境温度规律研究 | 第62-65页 |
| ·空气湿度规律研究 | 第65-68页 |
| ·风向规律研究 | 第68-70页 |
| ·泄漏孔大小规律研究 | 第70-73页 |
| ·孔口向下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3-75页 |
|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 ·各因素敏感性比较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5章 澜沧江天然气泄漏危害范围预测 | 第77-83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多元函数求解和现场参数选取 | 第77-79页 |
| ·多元函数的求解 | 第77-79页 |
| ·现场工况参数的选取 | 第79页 |
| ·危害范围预测表的制定 | 第79-80页 |
| ·危害范围预测程序的编写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 | 第90-9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