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刘大新教授简介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刘大新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 第18-72页 |
一、刘大新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 第18-19页 |
二、刘大新教授临床经验和特色的整理 | 第19-35页 |
(一) 提出“无为而治”的学术观点 | 第20-23页 |
1、医德中的“无为而治” | 第20-22页 |
2、医术中的“无为而治” | 第22-23页 |
(二) 学术动态观 | 第23-24页 |
(三) 耳聋耳鸣的诊治观点 | 第24-25页 |
1、“耳聋耳鸣不全责之于肾”的观点 | 第24-25页 |
2、耳聋耳鸣日久治疗,以改善焦虑症状、睡眠状态为目的 | 第25页 |
(四) 鼻鼽的诊治观点 | 第25-26页 |
(五) 咽喉病的诊治观点 | 第26-27页 |
1、不是所有咽异物感症都是梅核气 | 第26页 |
2、喉痹从脾胃论治 | 第26-27页 |
(六) 鼾症从脾主肌肉论治 | 第27-28页 |
(七) 虚证的诊治观点 | 第28页 |
(八) 治疗急性感染中“扶正”观点 | 第28-30页 |
(九) 提出人体患病的“两因学说” | 第30页 |
(十) “病从心生”的观点 | 第30页 |
(十一) 中医学习中的观点 | 第30-31页 |
1、学习中医目的是学其“法” | 第30-31页 |
2、未知者众,不可过于相信眼见为实 | 第31页 |
(十二) 病历书写的要求 | 第31页 |
(十三) 中医教学中的观点 | 第31-35页 |
1、树立牢固中医临床思维 | 第31-32页 |
2、注重培养学生文化修养 | 第32页 |
3、“学与问”结合才得以增长学问 | 第32页 |
4、教导学生“以患为师”严守古训 | 第32-33页 |
5、为医者要有善辨思智与慈悲胸怀 | 第33页 |
6、学习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为中医所用 | 第33页 |
7、刘大新教授师承学生专业理论及文化学习安排 | 第33-35页 |
三、特色茶饮方 | 第35-36页 |
四、临床疾病诊治举例 | 第36-70页 |
(一)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治举例 | 第36-64页 |
1、鼻鼽的治疗 | 第36-40页 |
(1) 过敏性鼻炎急性加重期治疗 | 第36-40页 |
(2) 过敏性鼻炎缓解期调节治疗 | 第40页 |
2、喉痹的治疗 | 第40-47页 |
3、眩晕的治疗 | 第47-51页 |
4、耳聋、耳鸣的诊治 | 第51-57页 |
5、喉喑的治疗 | 第57-62页 |
6、腺样体肥大的临床治疗 | 第62-64页 |
(二) 其他疾病诊治举例 | 第64-70页 |
1、感冒治疗 | 第64-65页 |
2、咳嗽治疗 | 第65-68页 |
3、舌痛治疗 | 第68-70页 |
4、肠易激综合征诊治 | 第70页 |
五、刘大新教授个人语录 | 第70-72页 |
第二部分 综述 | 第72-82页 |
综述一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 第72-77页 |
1、诊断 | 第72-73页 |
2、流行病学 | 第73页 |
3、解刨病生理 | 第73-74页 |
4、发病机制 | 第74-76页 |
5、治疗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综述二 鼻鼽和哮病的研究进展 | 第77-82页 |
一、鼻鼽的研究进展 | 第77-78页 |
二、哮病的研究进展 | 第78-79页 |
三、鼻鼽和哮病的病因病机联系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82-106页 |
前言 | 第82-84页 |
临床资料 | 第84-10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84-86页 |
2 研究对象 | 第86-88页 |
3 资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89-101页 |
5 讨论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