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城郊型森林公园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城郊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29页 |
·森林公园 | 第26页 |
·城郊型森林公园 | 第26-28页 |
·景观资源 | 第28-29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森林美学 | 第29页 |
·城市森林 | 第29页 |
·旅游区位 | 第29-30页 |
·旅游资源开发 | 第30-31页 |
3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点、发展概况及现存问题 | 第31-35页 |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特点 | 第31-32页 |
·发展概况 | 第32-33页 |
·现存问题 | 第33-35页 |
·思想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33页 |
·融资渠道有限,景观设施不足 | 第33-34页 |
·建构筑物缺少特色及文化价值,未能与景观协调 | 第34页 |
·规划布局混乱,景观支离破碎 | 第34页 |
·景观特色不明显,地带性植物景观未重点打造 | 第34-35页 |
4 城郊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53页 |
·评价体系建立前分析 | 第35-36页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4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6-39页 |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 | 第39-41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1-44页 |
·选取原则 | 第41-42页 |
·指标选取 | 第42-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4-51页 |
·层次结构体系模型建立 | 第44-46页 |
·权重确定依据 | 第46页 |
·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46-49页 |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9-51页 |
·对因子权重表的分析与评价 | 第51-53页 |
5 景观资源评价的城郊型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 第53-57页 |
·科学定位,实现向公益性免费型森林公园转化 | 第53页 |
·重点打造地带性植物景观,发挥地方文化特色 | 第53-54页 |
·编制全方位的发展专项规划,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 第54页 |
·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展现建筑特色文化价值 | 第54页 |
·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体制,提高公园管理水平 | 第54-55页 |
·创新融资模式,夯实景观基础服务设施 | 第55页 |
·推行建立景区长效联动机制,树立“大旅游圈”形象 | 第55-56页 |
·积极发展新兴旅游产品,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 第56页 |
·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提升景区知名度 | 第56-57页 |
6 实证运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 第57-83页 |
·公园概况 | 第57-59页 |
·基本情况 | 第57页 |
·自然景观资源 | 第57-58页 |
·人文景观资源 | 第58页 |
·区域环境质量 | 第58页 |
·旅游开发现状 | 第58-59页 |
·基础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处理 | 第59页 |
·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 | 第59页 |
·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59页 |
·定性分析评价 | 第59-62页 |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第59-60页 |
·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 第60-61页 |
·人文景观资源底蕴深厚 | 第61页 |
·优越的生态环境 | 第61页 |
·旅游开发潜力大 | 第61-62页 |
·定量分析评价 | 第62-70页 |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样本量的确定 | 第62页 |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62-64页 |
·游客休闲旅游情况分析 | 第64-66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6-70页 |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讨论 | 第70-72页 |
·发展对策研究 | 第72-83页 |
·明确市场定位,制定科学的景观生态发展战略 | 第72-73页 |
·招商引资,加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 第73页 |
·实行景区联动战略,树立“大旅游圈”形象 | 第73页 |
·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 第73-74页 |
·进行主导功能规划,加强植物景观营造 | 第74-78页 |
·完善支持体系规划,夯实基础服务设施 | 第78-80页 |
·合理利用开发资源,促进资源有效转换 | 第80-8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研究结论 | 第83-85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1 | 第91-93页 |
附录2 | 第93-95页 |
附录3 | 第95-99页 |
附录4 | 第99-102页 |
附录5 | 第102-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