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二)创新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孔子仁学思想概述 | 第13-20页 |
|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3-17页 |
| (一)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 第13页 |
|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13-17页 |
|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7-20页 |
| (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 第18页 |
| (二)培育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石 | 第18-19页 |
|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 | 第20-27页 |
|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时代内涵 | 第20-23页 |
| (一)仁者爱人——为人民服务精神 | 第20-21页 |
| (二)仁者人也——社会责任意识 | 第21页 |
| (三)杀身成仁——奉献牺牲精神 | 第21-22页 |
| (四)君子人格——人的全面发展 | 第22-23页 |
| 二、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 | 第23-27页 |
| (一)孝悌之道有助于大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 | 第23-24页 |
| (二)忠恕之道有助于大学生和谐人系关系的建立 | 第24页 |
| (三)爱人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关爱情感的培育 | 第24-25页 |
| (四)重信思想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 第25页 |
| (五)见利思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 第25-26页 |
| (六)杀身成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7-30页 |
| (一)理想信念模糊 | 第27页 |
| (二)价值取向扭曲 | 第27-28页 |
| (三)社会责任感淡薄 | 第28-29页 |
| (四)孝德情感淡化 | 第29页 |
| (五)诚信品质下降 | 第29-30页 |
|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中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或方法不当 | 第30页 |
| (二)学校德育功能不凸显 | 第30-31页 |
| (三)社会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 | 第31页 |
| (四)大学生自身道德观念的偏颇 | 第31-32页 |
| 第五章 孔子仁学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32-38页 |
| 一、构建家庭教育的仁爱环境 | 第32-33页 |
| (一)修身正己,为大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 第32页 |
| (二)理性关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强的道德品格 | 第32-33页 |
| 二、拓宽学校仁德教育的渠道 | 第33-36页 |
| (一)孔子仁学思想走进大学生课堂 | 第33-34页 |
| (二)对德育教师进行仁学思想的相关理论培训 | 第34页 |
| (三)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孔子仁学思想内容 | 第34-35页 |
| (四)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仁学思想的宣传渠道 | 第35页 |
| (五)开展以仁学思想为主题的校园实践活动 | 第35-36页 |
| 三、营造社会教育的仁爱氛围 | 第36页 |
| (一)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作用 | 第36页 |
| (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支撑合力 | 第36页 |
|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仁德修养 | 第36-38页 |
| (一)学思结合,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 第37页 |
| (二)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验仁爱精神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