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城市化与大气污染 | 第13-14页 |
|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 | 第19-23页 |
| ·短期污染暴露健康效应研究 | 第20-21页 |
| ·长期污染暴露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大气污染暴露评估模型 | 第23-27页 |
| ·临近模型 | 第23页 |
| ·地理插值模型 | 第23-24页 |
| ·扩散模型 | 第24-25页 |
| ·土地利用回归模型 | 第25-26页 |
| ·混合模型 | 第26页 |
| ·其他模型 | 第26-27页 |
| ·大气污染暴露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 第27-29页 |
| ·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 第29-31页 |
| ·肺气肿的发病机制 | 第29-30页 |
| ·肺气肿的诊断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2-4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40页 |
| 第4章 污染物暴露预测模型 | 第40-81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52页 |
| ·研究背景 | 第40-42页 |
| ·采样方法 | 第42-44页 |
| ·采样时间及地点 | 第44-47页 |
|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47-48页 |
| ·地理信息变量 | 第48-50页 |
| ·数据预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 ·研究结果 | 第52-76页 |
| ·污染物分布特征 | 第52-57页 |
| ·模型评价和交叉验证 | 第57-63页 |
| ·载重特征 | 第63-73页 |
| ·城市空间分布预测 | 第73-76页 |
| ·讨论 | 第76-79页 |
| ·采样方法对模型的影响 | 第76-77页 |
| ·污染物的特征影响 | 第77-78页 |
| ·城市间的差异影响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5章 美国城市O_3和NOx浓度与肺气肿的健康效应关系 | 第81-98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研究方法 | 第81-85页 |
| ·研究对象 | 第81-82页 |
| ·健康结果变量 | 第82-83页 |
|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第83-84页 |
| ·统计方法 | 第84-85页 |
| ·研究结果 | 第85-94页 |
| ·研究城市的污染物预测浓度 | 第85-86页 |
| ·研究对象的描述 | 第86-87页 |
| ·单因素回归结果 | 第87-88页 |
| ·多因素回归结果 | 第88-91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91-94页 |
| ·讨论 | 第94-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第6章 上海市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研究 | 第98-115页 |
| ·引言 | 第98页 |
| ·上海市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状况 | 第98-102页 |
| ·颗粒物与散射系数的关系研究 | 第102-10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2-103页 |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8页 |
| ·区域臭氧的污染特征 | 第108-1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8-109页 |
|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7章 上海市大气污染物暴露预测评估初探 | 第115-126页 |
| ·引言 | 第1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5-118页 |
| ·研究地点和方法 | 第115-116页 |
| ·地理信息数据 | 第116-118页 |
| ·研究结果 | 第118-122页 |
| ·污染物浓度水平 | 第118-119页 |
| ·暴露模型结果 | 第119-122页 |
| ·讨论 | 第122-125页 |
| ·颗粒物与散射系数的比较 | 第122-124页 |
| ·NO_2和NOx的比较 | 第124页 |
| ·O_3的模型比较 | 第124-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6-130页 |
| ·结论 | 第126-127页 |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127-128页 |
| ·创新点 | 第128页 |
| ·欠缺与不足 | 第128-129页 |
| ·未来展望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 附录1 | 第143-144页 |
| 附录2 | 第144-145页 |
| 附录3 | 第145-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