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37页 |
| ·二氧化硫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4页 |
|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 第14-25页 |
|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4-18页 |
|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18-21页 |
| ·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21-23页 |
| ·其他烟气脱硫技术 | 第23-24页 |
| ·本节小结 | 第24-25页 |
| ·烟气脱硫渣处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5-32页 |
| ·烟气脱硫渣在农业中的利用 | 第26-27页 |
| ·烟气脱硫渣用于制备建筑材料 | 第27-29页 |
| ·烟气脱硫渣处置所面临的问题 | 第29页 |
| ·烟气脱硫渣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9-32页 |
| ·本节小结 | 第32页 |
| ·膜电解技术在资源化循环利用中的运用及优势 | 第32-35页 |
| ·在废水处理技术中实现资源回收和利用 | 第32-33页 |
| ·与烟气脱硫技术耦合再生脱硫剂 | 第33页 |
| ·再生酸碱溶液 | 第33-34页 |
| ·膜电解技术的优势 | 第34-35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5页 |
| ·技术路线与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第2章 资源化膜电解法再生脱硫渣的数学模拟 | 第37-54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膜电解反应器原理 | 第38-40页 |
| ·模型假设 | 第40-41页 |
| ·膜电解再生脱硫渣系统的建模 | 第41-51页 |
| ·膜电解反应器电位分布 | 第42-47页 |
| ·传质过程模拟 | 第47-49页 |
| ·流体流场模拟 | 第49-51页 |
| ·气泡效应模拟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 第3章 资源化膜电解法再生脱硫渣数学模型的理论验证及分析 | 第54-73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模型的理论验证及分析 | 第54-72页 |
| ·溶液主体相浓度分布 | 第54-57页 |
| ·扩散边界层内浓度分布 | 第57-60页 |
| ·液相传质方程小结 | 第60-61页 |
| ·溶液主体相粒子浓度分布的理论验证与分析 | 第61-66页 |
| ·离子膜传质过程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扩散边界层内粒子浓度分布的理论验证与分析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4章 资源化膜电解法再生脱硫渣数学模型的因次分析 | 第73-89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73-76页 |
| ·实验装置 | 第73-74页 |
| ·化学试剂及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 ·无因次数的选取及其意义 | 第76-78页 |
| ·模型的因次分析 | 第78-88页 |
| ·三室膜电解反应器物料衡算 | 第79-81页 |
| ·物料衡算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因次分析 | 第81-86页 |
| ·膜电解反应器相似模拟的基本原则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5章 资源化膜电解法再生脱硫渣数学模型的实验验证与优化 | 第89-10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89-91页 |
| ·实验装置 | 第89-91页 |
| ·分析方法 | 第91页 |
| ·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91-104页 |
| ·电位分布的实验验证及分析 | 第91-93页 |
| ·再生钠碱脱硫渣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93-97页 |
| ·再生电流效率的理论与实验分析 | 第97-101页 |
| ·膜电解反应器的操作条件优化 | 第101-103页 |
| ·中试装置验证试验 | 第103-104页 |
| ·能耗与经济效益预估 | 第104-105页 |
| ·案例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105-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6章 膜电解法制氢的性能优化与分析 | 第108-121页 |
| ·引言 | 第108-109页 |
|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第109-110页 |
| ·理论探究与实验分析 | 第110-117页 |
| ·膜电解法制氢电位分布的理论及实验分析 | 第110-113页 |
| ·膜电解法再生脱硫渣制氢的操作参数优化 | 第113-116页 |
| ·亚硫酸根离子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 ·能耗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1-125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1-123页 |
| ·研究建议 | 第123-124页 |
| ·创新与特色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 第142-143页 |
| 附录一 | 第143-145页 |
| 附录二 | 第145-147页 |
| 附录三 | 第147-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