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室内设计的信息模型建构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9-14页 |
| ·国外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内容、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范围阐释 | 第14页 |
|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工作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信息模型的概念与理论 | 第17-30页 |
| ·数字技术与设计 | 第17-18页 |
| ·数字技术辅助设计的发展概况 | 第17页 |
| ·数字技术辅助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信息模型 | 第18-19页 |
| ·产品信息模型(PIM) | 第19-24页 |
| ·产品生命周期(PLM)及其模型体系 | 第20-22页 |
|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模型 | 第22-23页 |
| ·产品模型集成框架 | 第23-24页 |
| ·建筑信息模型(BIM) | 第24-29页 |
| ·建筑信息模型的概念及特点 | 第24-28页 |
| ·建筑生命周期(BLM) | 第28页 |
| ·基于BIM的建筑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信息模型与室内设计 | 第30-51页 |
| ·室内设计表达过程 | 第30-34页 |
| ·设计认知 | 第30页 |
| ·设计过程 | 第30-34页 |
| ·设计表达 | 第34页 |
| ·室内设计表达方式与设计工具 | 第34-37页 |
| ·室内设计表达方式 | 第34-36页 |
| ·设计表达工具 | 第36-37页 |
| ·室内设计信息与信息传递 | 第37-39页 |
| ·设计信息 | 第37-38页 |
| ·信息的传递 | 第38-39页 |
| ·设计信息的关联性 | 第39页 |
| ·室内信息模型(IIM) | 第39-49页 |
| ·概念及特点 | 第39-41页 |
| ·IIM对设计信息的表达与描述 | 第41-43页 |
| ·IIM的优势与不足 | 第43-48页 |
| ·IIM与CAD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室内信息模型(IIM)的建构方法 | 第51-59页 |
| ·IIM的建构原则 | 第51-54页 |
| ·阶段建构原则 | 第51-52页 |
| ·模型分层原则 | 第52页 |
| ·文件层次原则 | 第52-54页 |
| ·IIM的建构流程 | 第54-55页 |
| ·设计企业 | 第54页 |
| ·设计项目 | 第54-55页 |
| ·设计团队 | 第55页 |
| ·设计成员 | 第55页 |
| ·IIM的建构方法 | 第55-58页 |
| ·几何占位法——概念设计阶段的建构 | 第55-56页 |
| ·模型深化法——深化设计阶段的建构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室内信息模型(IIM)建构案例分析 | 第59-78页 |
| ·项目背景 | 第59-61页 |
| ·设计概况 | 第59-60页 |
| ·信息模型的设计要求 | 第60-61页 |
| ·IIM建构前准备 | 第61-69页 |
| ·设计思路与计划流程 | 第61-63页 |
| ·设计平台的选择与人员组织 | 第63-64页 |
| ·项目IIM建构前准备 | 第64-69页 |
| ·项目IIM建构分析 | 第69-73页 |
| ·项目模型的划分——模型分层原则的应用 | 第69-70页 |
| ·概念设计阶段——几何占位法的应用 | 第70-71页 |
| ·设计深化阶段——模型深化法的应用 | 第71-73页 |
| ·IIM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 第73-76页 |
| ·协同设计——以专业间的协同工作为例 | 第73-75页 |
| ·可视化设计——以光环境设计与分析为例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附录 | 第80-89页 |
| 图片索引 | 第89-92页 |
| 表格索引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作者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