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吉家坡隧道工程概况 | 第15-20页 |
| ·隧道工程概况 | 第15页 |
| ·隧道工程地质 | 第15-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地质构造 | 第15-16页 |
|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 ·水文地质 | 第17页 |
| ·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 | 第17-18页 |
| ·隧道设计与施工 | 第18-20页 |
| ·净空断面 | 第18页 |
| ·隧道衬砌设计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吉家坡隧道围岩稳定性施工超前地质预报 | 第20-37页 |
|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简介 | 第20-24页 |
| ·工程地质调查与推断、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超前导坑法、水平钻机超前探测法 | 第22页 |
| ·地质雷达监测方法 | 第22页 |
| ·隧道内反射地震预报方法 | 第22-23页 |
| ·TSP、TGP超前预报技术 | 第23页 |
| ·TRT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 第23-24页 |
| ·水平声波反射法(HSP) | 第24页 |
| ·陆地声纳法(高频地震反射法) | 第24页 |
| ·红外探水法 | 第24页 |
|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综合运用 | 第24-26页 |
| ·超前地质预报在吉家坡隧道中的应用 | 第26-36页 |
| ·TGP在吉家坡隧道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 ·地质雷达在吉家坡隧道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吉家坡隧道围岩稳定性施工监控量测 | 第37-54页 |
| ·监控量测的目的和任务 | 第37-38页 |
| ·监控量测的内容和方法 | 第38-45页 |
| ·监控量测内容 | 第38-39页 |
| ·断面布设及频率 | 第39-40页 |
|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测点具体布置及量测方法 | 第40-45页 |
| ·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与管理 | 第45-47页 |
| ·隧道施工围岩变形时空效应分析 | 第47-53页 |
| ·吉家坡隧道围岩变形时间效应分析 | 第48-51页 |
| ·吉家坡隧道围岩变形空间效应分析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吉家坡隧道施工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第54-82页 |
|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第54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 ·计算假定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4-55页 |
|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5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不同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6-73页 |
| ·浅埋偏压段不同的覆盖层厚度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9页 |
| ·浅埋偏压段不同开挖顺序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9-64页 |
| ·深埋段不同围岩级别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 ·深埋段不同净距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70页 |
| ·深埋段不同施工方法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73页 |
| ·浅埋偏压段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 | 第73-80页 |
| ·不等厚二次衬砌的模型的建立 | 第74-75页 |
| ·不等厚二次衬砌安全性分析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