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理论梳理 | 第8-15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习惯法 | 第8-10页 |
二、少数民族习惯法 | 第10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征 | 第10-12页 |
一、民族性 | 第10-11页 |
二、地域性 | 第11页 |
三、稳定性 | 第11页 |
四、民主性 | 第11-12页 |
五、生成性 | 第12页 |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作用 | 第12-15页 |
一、弥补作用 | 第13页 |
二、传承作用 | 第13-14页 |
三、裁判作用 | 第14页 |
四、教化作用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习惯法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思想渊源:自然崇拜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对环境保护贡献的表现 | 第16-20页 |
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 第16-18页 |
二、对水资源的保护 | 第18-19页 |
三、对动物资源的保护 | 第19页 |
四、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 第20-23页 |
一、拓展当前环境保护的视野 | 第20-21页 |
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 | 第21-22页 |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困境之表现 | 第23-26页 |
一、观念方面 | 第23-24页 |
二、制度方面 | 第24-25页 |
三、适用方面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困境之原因 | 第26-29页 |
一、自身原因 | 第26-28页 |
二、外在原因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涵义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现代化的必要性 | 第30-32页 |
一、传承民族文化 | 第30页 |
二、增加民族凝聚力 | 第30-31页 |
三、弥补国家法局限 | 第31页 |
四、实现环境法治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现代化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33-34页 |
第五章 环境法视角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 第34-42页 |
第一节 观念更新是前提 | 第34-36页 |
一、转变传统观念 | 第35页 |
二、树立创新思维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不断创新是动力 | 第36-37页 |
一、加强形式创新 | 第36-37页 |
二、完善内容创新 | 第37页 |
第三节 适用互补是关键 | 第37-39页 |
一、尊重自主选择 | 第37-38页 |
二、创新判决方式 | 第38页 |
三、完善调解机制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发展教育是基础 | 第39-41页 |
一、确定施教对象 | 第39-40页 |
二、明确施教主体 | 第40页 |
三、完善教学内容 | 第40页 |
四、科学设置课程 | 第40-41页 |
第五节 发展经济是根本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