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大兴安岭北段—小兴安岭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

作者简介第1-9页
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1页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第21-22页
 §1.2 选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第22页
     ·选题来源及目的第22页
     ·研究意义第22页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7页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及研究工作基础第22-23页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第23-26页
     ·研究区成矿规律研究现状第26-2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28页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8-29页
 §1.6 主要研究成果第29-3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31-45页
 §2.1 构造单元划分第31-33页
 §2.2 区域地层第33-38页
     ·前寒武系第33-35页
     ·早古生界第35-36页
     ·晚古生界第36-37页
     ·中生界第37-38页
     ·新生界第38页
 §2.3 区域侵入岩第38-40页
     ·前寒武纪第39页
     ·加里东期第39页
     ·海西期第39-40页
     ·印支期第40页
     ·燕山期第40页
 §2.4 区域火山岩第40-41页
     ·海相火山岩第41页
     ·陆相火山岩第41页
 §2.5 区域构造第41-43页
     ·褶皱构造第41-42页
     ·断裂构造第42-43页
 §2.6 区域矿产第43-45页
第三章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第45-66页
 §3.1 矿床地质特征第45-53页
     ·多宝山铜矿床第45-49页
     ·铜山铜矿床第49-53页
 §3.2 成矿流体特征第53-60页
     ·样品采集、制备和测试方法第53页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第53-55页
     ·显微测温研究第55-57页
     ·成矿压力和深度估算第57-58页
     ·成矿流体成分第58-60页
 §3.3 稳定同位素特征第60-63页
     ·氢氧同位素第60-61页
     ·硫同位素第61-62页
     ·铅同位素第62-63页
 §3.4 成矿时代第63-64页
 §3.5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第64-66页
第四章 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第66-106页
 §4.1 矿床地质特征第66-80页
     ·岔路口钼多金属矿床第66-76页
     ·鹿鸣钼矿床第76-80页
 §4.2 成矿流体特征第80-99页
     ·样品采集、制备和测试方法第80页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第80-82页
     ·显微测温研究第82-89页
     ·成矿压力和深度估算第89-90页
     ·成矿流体成分第90-99页
 §4.3 稳定同位素特征第99-102页
     ·氢氧同位素第99-100页
     ·硫同位素第100页
     ·铅同位素第100-102页
 §4.4 成矿时代第102-104页
 §4.5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第104-106页
第五章 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特征第106-166页
 §5.1 与斑岩型铜矿有关的岩浆岩特征第106-132页
     ·地质及岩相学特征第106-109页
     ·成岩时代第109-117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117-123页
     ·Sr-Nd-Hf同位素特征第123-127页
     ·岩石成因第127-132页
 §5.2 与斑岩型钼矿有关的岩浆岩特征第132-166页
     ·地质及岩相学特征第132-138页
     ·成岩时代第138-149页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第149-156页
     ·Sr-Nd-Hf同位素特征第156-159页
     ·岩石成因第159-166页
第六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第166-178页
 §6.1 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时代第166-168页
 §6.2 斑岩型铜、钼矿床的空间分布第168-169页
 §6.3 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69-173页
     ·古亚洲洋的演化与成岩成矿第169-170页
     ·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演化与成岩成矿第170页
     ·西太平洋的演化与成岩成矿第170-171页
     ·岩石圈伸展减薄与成岩成矿第171-173页
 §6.4 斑岩型铜、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对比第173-176页
 §6.5 区域找矿方向第176-178页
     ·斑岩型铜矿床的找矿方向第176页
     ·斑岩型钼矿床的找矿方向第176-17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78-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及铅锌成矿规律研究
下一篇:库水作用下滑坡—抗滑桩体系变形时效规律与长期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