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1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5-39页 |
§2.1 区域构造 | 第25-29页 |
·上扬子地块大地构造位置 | 第25-27页 |
·上扬子地块铅锌成矿区大地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9-34页 |
·上扬子地块地层总体特征 | 第29页 |
·前震旦纪地层 | 第29-31页 |
·震旦纪地层 | 第31-32页 |
·古生代地层 | 第32-33页 |
·中生代地层 | 第33-34页 |
·新生代地层 | 第34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34-35页 |
·扬子地块西缘 | 第34-35页 |
·扬子地块北缘及鄂西-湘西地区 | 第35页 |
·黔南-桂北地区 | 第35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35-39页 |
·米仓山-大巴山成矿区 | 第35-36页 |
·鄂-湘-渝-黔成矿区 | 第36-37页 |
·黔南-桂北成矿区 | 第37页 |
·康滇成矿区 | 第37-38页 |
·龙门山成矿区 | 第38页 |
·四川盆地内的油气资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上扬子地块沉积-构造演化与盆山耦合 | 第39-61页 |
§3.1 上扬子地块沉积-演化历史 | 第39-48页 |
·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形成阶段(太古宙-早元古代) | 第39-40页 |
·上扬子地块褶皱基底形成阶段(中元古代-晚元古代) | 第40-43页 |
·上扬子地块海相沉积盖层形成阶段(震旦纪-中三叠世) | 第43-46页 |
·上扬子地块陆相沉积盖层形成阶段(晚三叠世-第四纪) | 第46-48页 |
§3.2 四川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 第48-55页 |
·四川盆地沉积充填格架及其岩性岩相特征 | 第50-53页 |
·四川盆地的形成 | 第53-55页 |
§3.3 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结构构造及盆山耦合 | 第55-59页 |
·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 | 第55-57页 |
·四川盆地的盆山耦合作用 | 第57-59页 |
§3.4 上扬子地块盆-山结构特征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典型铅锌矿床研究 | 第61-91页 |
§4.1 鄂西凹子岗铅锌矿床 | 第61-66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62-63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63-64页 |
·矿体与矿石特征 | 第64-65页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65-66页 |
§4.2 湘西花垣铅锌矿床 | 第66-71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66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66-67页 |
·矿体与矿石 | 第67-68页 |
·矿床地球化学 | 第68-71页 |
§4.3 川滇黔地区会泽铅锌矿床 | 第71-76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71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71-73页 |
·矿床地球化学 | 第73-76页 |
§4.4 渝东南铅锌矿床 | 第76-79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76-78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78页 |
·成矿区找矿远景 | 第78-79页 |
§4.5 陕南地区马元-白玉铅锌矿床 | 第79-84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79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79-83页 |
·成矿特点 | 第83-84页 |
§4.6 黔南-桂北地区北山铅锌黄铁矿床 | 第84-91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84-85页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85-87页 |
·矿体与矿石 | 第87-89页 |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89-91页 |
第五章 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研究 | 第91-114页 |
§5.1 上扬子地块铅锌矿床特征 | 第91-101页 |
·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 第91-93页 |
·赋矿地层 | 第93-96页 |
·控矿构造 | 第96-99页 |
·矿体与矿石 | 第99-101页 |
§5.2 成矿条件研究 | 第101-109页 |
·成矿物质—硫和铅锌 | 第101-104页 |
·成矿流体 | 第104-105页 |
·角砾岩 | 第105-109页 |
§5.3 成矿作用 | 第109-113页 |
·盆山耦合与成矿 | 第109-110页 |
·角砾岩与成矿 | 第110-111页 |
·盆地流体与成矿 | 第111-113页 |
§5.4 成矿机制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 第114-134页 |
§6.1 铅锌矿床的控矿规律 | 第114-126页 |
·地层控矿 | 第114-115页 |
·岩性及岩性组合控矿 | 第115-117页 |
·构造控矿机理 | 第117-126页 |
§6.2 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126-129页 |
·环绕盆地边缘山系分布的特征 | 第126-127页 |
·铅锌矿丛聚性分布特征 | 第127页 |
·铅锌矿分布的分带性 | 第127-129页 |
§6.3 找矿标志与找矿模式 | 第129-134页 |
·找矿标志 | 第129-133页 |
·找矿模式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区域成矿远景评价与找矿靶区圈定 | 第134-156页 |
§7.1 成矿区带划分 | 第134-135页 |
·成矿单元划分原则 | 第134页 |
·成矿单元的划分 | 第134-135页 |
§7.2 主要成矿区远景评价 | 第135-146页 |
·勉、略、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Ⅲ-1) | 第135-136页 |
·陕西南郑马元—白玉铅锌成矿远景区(Ⅲ-2) | 第136-138页 |
·青峰—黄陵成铅锌成矿区(Ⅲ-3) | 第138-139页 |
·石柱—秀山铅锌成矿区(Ⅲ-4) | 第139-140页 |
·利川(川东)—走马坪铅锌成矿区(Ⅲ-5) | 第140-143页 |
·龙山—凤凰铅锌(汞)成矿远景区(Ⅲ-6) | 第143-144页 |
·黔西北(云炉河—威宁—水城)铅锌成矿区(Ⅲ-7) | 第144-146页 |
§7.3 找矿靶区圈定 | 第146-156页 |
·靶区优选原则 | 第146-147页 |
·找矿靶区圈定和分级 | 第147-156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认识 | 第156-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