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逻辑--以武汉市珞南街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与概念: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语境 | 第17-29页 |
·协商民主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第17-22页 |
·缘起: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 第17-20页 |
·本土生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第20-22页 |
·协商民主的基层解读 | 第22-25页 |
·层级解读 | 第22-23页 |
·领域解读 | 第23-25页 |
·协商民主的多向互动 | 第25-29页 |
·基层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动 | 第25-27页 |
·协商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互动 | 第27-29页 |
第3章 萌芽与发展:珞南街协商民主的生长状况 | 第29-39页 |
·街道的党内协商民主 | 第29-30页 |
·街道管理中的协商民主 | 第30-32页 |
·街道重要决策中的协商民主 | 第30-31页 |
·示范社区中的协商民主 | 第31-32页 |
·街道人大工作中的协商民主 | 第32-35页 |
·工作机构服务代表协商对话 | 第32-33页 |
·代表推选过程体现协商民主 | 第33-34页 |
·代表在协商对话中服务选民 | 第34-35页 |
·街道政协工作中的协商民主 | 第35-37页 |
·组织机构 | 第35-36页 |
·协商推荐政协委员 | 第36页 |
·专项问题的协商 | 第36-37页 |
·组织专题协商 | 第37页 |
·“街道—人大—政协—利益方”的四维协商体系 | 第37-39页 |
第4章 实效与问题: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状况 | 第39-44页 |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效 | 第39-41页 |
·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利益整合 | 第39页 |
·基层协商民主促进“政府←→民众”的良性互动 | 第39-40页 |
·基层协商民主提升民众的政治素养 | 第40页 |
·基层协商民主凸显政府决策的公共性 | 第40-41页 |
·基层协商民主彰显强大的政治适应性 | 第41页 |
·基层协商民主的现实问题 | 第41-44页 |
·长效协商机制有待确立 | 第41页 |
·普通民众协商能力有待培养 | 第41-42页 |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 第42-43页 |
·民意代表性有待提高 | 第43-44页 |
第5章 思路与对策: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生长趋向 | 第44-49页 |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制建设 | 第44页 |
·推进协商民主的机制建设 | 第44-46页 |
·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参与机制 | 第45页 |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协商机制 | 第45页 |
·建立健全协商民主的反馈机制 | 第45-46页 |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多样发展 | 第46页 |
·推进政治协商制度的基层延伸 | 第46-47页 |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网络发展 | 第47-49页 |
·网络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 第47页 |
·发展网络协商民主的路径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