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第1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2-3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4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35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5-37页 |
·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内容结构 | 第36-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37-3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7-38页 |
·研究不足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 第39-44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39-40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阶段划分 | 第39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要求 | 第39-4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0-41页 |
·大众化 | 第40-41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1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1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 第44-6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要求 | 第44-47页 |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第44-45页 |
·马克思主义与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 | 第45-46页 |
·马克思主义需要被人民群众理解接受 | 第46-4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47-58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形势特点 | 第47-5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 第50-58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 第58-62页 |
·是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的需要 | 第58-59页 |
·是坚持党的正确政治路线的需要 | 第59-60页 |
·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需要 | 第60-61页 |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性的需要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贡献 | 第62-7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基本内涵和本质 | 第62-6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 第6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 第62-63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 第63-6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对象 | 第65-67页 |
·党的干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 | 第65页 |
·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 | 第65-66页 |
·知识分子和党外人士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对象 | 第66-67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 第67-7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大众化 | 第67-68页 |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大众化 | 第68-69页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大众化 | 第69-71页 |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大众化 | 第71-75页 |
·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大众化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形式 | 第77-93页 |
·理论队伍的普及宣传 | 第77-82页 |
·通过学校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77-78页 |
·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78页 |
·利用学术研究活动进行交流和宣传 | 第78-81页 |
·党员干部带头宣传马克思主义 | 第81-82页 |
·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82-88页 |
·解决群众经济利益 | 第82-84页 |
·关心群众政治利益 | 第84-85页 |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 第85-86页 |
·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 第86-88页 |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 第88-90页 |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 第88-89页 |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方法 | 第89页 |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第89-90页 |
·有效利用生动活泼的文风进行宣传 | 第90-93页 |
·语言风格通俗化 | 第90页 |
·语言表达形象化 | 第90-91页 |
·注重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 第91-93页 |
第六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 第93-103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相结合 | 第93-9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结合的必要性 | 第93-94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结合的形式 | 第94-9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历史经验的结合 | 第95-99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历史经验结合的必要性 | 第95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有效结合 | 第95-99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第99-101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 第99-100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 | 第100-101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结合 | 第101-103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必要性 | 第101-10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反对非马克思主义斗争的成效 | 第102-103页 |
第七章 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 | 第103-112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 | 第103-106页 |
·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 第103-104页 |
·要符合当代国内外形势要求 | 第104页 |
·要符合新时期大众的需求 | 第104-106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掌握不同群体的特点 | 第106-109页 |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 第106页 |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群体 | 第106-109页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样化途径与形式 | 第109-112页 |
·有效利用各种传媒 | 第109-110页 |
·重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 | 第110页 |
·理论宣传语言要通俗易懂 | 第110-111页 |
·出版更多的理论通俗读物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