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朱熹(1130~1200年)及考亭学派论文

论朱熹与中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前言第8-10页
   ·理论意义第8页
   ·实践意义第8-9页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9-10页
2 绪论第10-13页
   ·中医在宋代的大背景第10-11页
   ·理学与中医在基础理论上的一致性第11-13页
3 朱熹思想中的中医第13-43页
   ·朱熹处处以医为论第13-43页
     ·以医论学第13-20页
       ·为学先立志,立志先护肾第13-14页
       ·“心平气和”,做学问根本之法第14-15页
       ·以吐泻之法除邪第15-17页
       ·护恶如宝,膏肓之疾第17页
       ·“征圣、宗经”,不易之道第17-18页
       ·收敛身心:中年读书人的养生之法第18-19页
       ·气血有强弱,志气不可夺第19-20页
     ·以医论理第20-28页
       ·以药论圣人之真伪第20-23页
       ·以庸医喻论荆公之学第23-24页
       ·正气存内,不染瘟疫第24-25页
       ·用中药之理论人心、道心第25页
       ·以药论知觉第25-26页
       ·以气血、男女论阴阳第26-27页
       ·“已发”如耳目,“未发”如肝肾第27-28页
     ·以医论仁第28-31页
       ·以中医之“不仁”论儒家之“仁”第28-29页
       ·以切脉体仁第29-30页
       ·关于切脉体仁的几个问题第30-31页
     ·以医论政第31-34页
       ·以治伤寒病之理论治民之道第31-32页
       ·用治病之理论治天下之理第32-33页
       ·以针灸之法论皇家择陵之事第33-34页
     ·以医论五行第34-37页
     ·以医论“节”第37-40页
       ·节制第37-39页
       ·节令第39-40页
     ·朱熹对中医的影响第40-43页
4 理学与医学在本源上的一致性第43-48页
     ·道为本源第43-44页
   ·理一分殊第44-46页
     ·理学论证问题的方法第44-45页
     ·《黄帝内经》论病的方法第45-46页
     ·换个角度看“理一分殊”第46页
   ·道器并重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5 研究“朱熹与中医”的当代意义第48-57页
   ·理学可以指导自然科学——以莱布尼茨为例第48-49页
   ·理学中的哲理可以帮助中医复兴第49-56页
     ·“理在事先”可以指导当代中医追根溯源第50-52页
     ·“理在事先”有助于理清中医论病的方法第52-53页
       ·以四时为依据论病第52页
       ·以空间论病第52页
       ·以异常风向(邪风)论病第52-53页
       ·以月亮圆缺论月信第53页
     ·“理在事先”可以指导认识疫病之因第53-54页
     ·“理在事先”可以解答西医不能解答的难题第54-56页
       ·解答糖尿病的成因第54-55页
       ·解答自闭症的成因第55-56页
   ·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天文第56页
   ·研究朱熹是为了继承与超越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勤绿洲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调和函数寻找AD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