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行为探究--基于“面子理论”的解释机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一)“逆反心理”、“逆反行为” | 第9-10页 |
(二)“面”、“面子” | 第10-11页 |
(三)“面子威胁”、“面子功夫” | 第11页 |
四、文献回顾 | 第11-17页 |
(一)中学生逆反行为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面子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抽样设计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四)样本概况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逆反行为的样貌呈现及类型建构 | 第20-27页 |
一、逆反行为的样貌呈现 | 第20-23页 |
二、逆反行为的类型建构 | 第23-27页 |
(一)主动性逆反和被动性逆反 | 第23-24页 |
(二)隐性逆反和显性逆反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逆反行为的发生机制—基于面子理论 | 第27-37页 |
一、“丢面子” | 第27-30页 |
(一)负面面子威胁 | 第28-29页 |
(二)正面面子威胁 | 第29-30页 |
二、“争面子” | 第30-33页 |
(一)“凭什么踹我啊” | 第30-31页 |
(二)“最烦老师叫家长” | 第31-32页 |
(三)“老师打我” | 第32-33页 |
三、“给面子” | 第33-37页 |
(一)“我不能没有义气吧” | 第33页 |
(二)“我就要当面跟他吵” | 第33-34页 |
(三)“我不知道我叫啥”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7-43页 |
一、讨论 | 第37-38页 |
(一)学业失败—逆反 | 第37页 |
(二)逆反—争面子 | 第37-38页 |
(三)争面子—成长动力 | 第38页 |
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38-40页 |
(一)逆反行为属于一种面子功夫 | 第38-39页 |
(二)逆反—同伴圈形成的基础 | 第39页 |
(三)价值延展 | 第39页 |
(四)对当下的混乱和对未来的明晰 | 第39-40页 |
三、建议 | 第40页 |
(一)教师树立服务意识 | 第40页 |
(二)挖掘面子的正向功能 | 第40页 |
(三)关注逆反行为背后的需求 | 第40页 |
四、本研究创新、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40-42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0-41页 |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1页 |
(三)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 第41-42页 |
五、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初中生逆反行为的访谈提纲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