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1 绪论 | 第11-32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纤维复合材料增强机理研究 | 第17-21页 |
| ·纤维沥青混合料增强机理研究 | 第21-23页 |
| ·纤维沥青混合料黏弹性研究 | 第23-27页 |
| ·存在问题 | 第2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7-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方案 | 第28-32页 |
| 2 原材料研究 | 第32-48页 |
| ·沥青 | 第32-33页 |
| ·集料 | 第33页 |
| ·玄武岩纤维 | 第33-42页 |
| ·玄武岩纤维耐高温性能 | 第36-37页 |
| ·玄武岩纤维灰分含量 | 第37-38页 |
| ·玄武岩纤维pH值 | 第38页 |
| ·玄武岩纤维吸油率 | 第38-39页 |
| ·玄武岩纤维吸湿性 | 第39-40页 |
| ·玄武岩纤维与沥青黏附性 | 第40页 |
| ·玄武岩纤维细观形态 | 第40-42页 |
| ·纤维沥青胶浆性能 | 第42-47页 |
| ·纤维增黏理论 | 第42-43页 |
| ·纤维沥青胶浆试验 | 第43-45页 |
| ·黏度理论分析沥青胶浆性能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3 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分析 | 第48-76页 |
| ·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作用机理 | 第48-52页 |
| ·增黏作用 | 第48-49页 |
| ·稳定作用 | 第49页 |
| ·加筋作用 | 第49-50页 |
| ·吸附和吸收沥青的作用 | 第50页 |
| ·阻裂及桥联作用 | 第50-51页 |
| ·增加自愈能力 | 第51页 |
| ·增韧作用 | 第51-52页 |
| ·集料级配及油石比 | 第52-54页 |
| ·级配选择 | 第52-53页 |
| ·纤维掺量及油石比 | 第53-54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 | 第54-56页 |
| ·车辙试验 | 第54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 | 第56-63页 |
| ·小梁弯曲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低温弯曲蠕变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断裂能 | 第63-65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 | 第65-70页 |
| ·浸水马歇尔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冻融劈裂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 | 第70-74页 |
| ·小梁弯曲疲劳试验 | 第70-7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4 纤维沥青混合料断口宏、细观形貌分析 | 第76-95页 |
| ·概述 | 第76-78页 |
| ·断口形貌学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 ·沥青混合料界面性能细观研究 | 第77-78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断口宏观形貌 | 第78-85页 |
| ·劈裂试验及小梁弯曲试验 | 第79-80页 |
| ·沥青混合料断口形貌分析 | 第80-85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细观分析 | 第85-93页 |
| ·体视显微镜观测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 ·扫描电镜观测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 ·玄武岩纤维与沥青黏结界面的强度薄弱区 | 第91-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5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黏弹性研究 | 第95-117页 |
| ·引言 | 第95页 |
| ·黏弹性理论 | 第95-102页 |
|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黏弹性 | 第102-116页 |
| ·弯曲蠕变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102-104页 |
| ·黏弹性模型参数获得及结果分析 | 第104-1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6 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蠕变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117-126页 |
| ·引言 | 第117页 |
| ·ABAQUS蠕变分析 | 第117-118页 |
| ·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蠕变试验的ABAQUS模拟 | 第118-124页 |
| ·小梁弯曲蠕变试验的模拟分析 | 第118-119页 |
| ·小梁弯曲蠕变试验的ABAQUS前处理 | 第119-122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2-124页 |
| ·结论 | 第124-126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 ·结论 | 第126-128页 |
| ·展望 | 第128-129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9-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