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农民工电影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农民工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农民工与农民工电影 | 第16-37页 |
第一节 农民工 | 第16-24页 |
一、农民工的涵义 | 第16-18页 |
二、农民工的产生、发展历程 | 第18-24页 |
三、农民工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24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电影的发展脉络 | 第24-37页 |
一、农民工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24-32页 |
二、农民工电影的发展趋势 | 第32-37页 |
第二章 报春与恋乡——塑造“报春花”形象的农民工电影 | 第37-50页 |
第一节 表现农民工生活的自觉意识 | 第37-43页 |
第二节 塑造农民工“报春花”形象 | 第43-50页 |
第三章 苦难与正义——塑造“泥鳅”形象的农民工电影 | 第50-82页 |
第一节 第六代导演的底层意识 | 第50-56页 |
第二节 表现苦难与呼吁正义 | 第56-65页 |
第三节 触及并反思社会体制问题 | 第65-74页 |
第四节 塑造农民工“泥鳅”形象 | 第74-82页 |
第四章 励志与融合——塑造“向日葵”形象的农民工电影 | 第82-111页 |
第一节 导演“向日葵”意识的上扬 | 第82-93页 |
第二节 表现励志与融合成为主色调 | 第93-104页 |
第三节 塑造农民工“向日葵”形象 | 第104-111页 |
第五章 人性之歌 | 第111-123页 |
第一节 讴歌传统美德 | 第111-116页 |
第二节 表现现代性追求与批判人性迷失 | 第116-123页 |
第六章 农民工电影的美学策略和电影史意义 | 第123-139页 |
第一节 农民工电影的美学策略 | 第123-131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电影的电影史意义 | 第131-139页 |
结语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附录:农民工电影片目(1984——2010) | 第150-154页 |
后记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