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20页 |
1 绪论 | 第20-23页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2 课题提出 | 第20-23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研究发展趋势 | 第23-38页 |
2.1 中国的城市化与住宅产业的发展 | 第23-28页 |
2.1.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第23-25页 |
2.1.2 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 | 第25-26页 |
2.1.3 我国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 第26-28页 |
2.2 城市环境问题 | 第28-29页 |
2.3 国外人居环境的发展及趋势 | 第29-36页 |
2.3.1 住区环境新概念 | 第29-32页 |
2.3.2 国内外居住区环境研究与发展趋势 | 第32-36页 |
2.4 国内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2.4.1 国家重视人居环境法规建设 | 第36页 |
2.4.2 逐步重视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 | 第36-37页 |
2.4.3 居住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制度 | 第37-38页 |
3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程序 | 第38-54页 |
3.1 居住区环境的特点 | 第38-39页 |
3.1.1 居住区分类 | 第38页 |
3.1.2 居住区环境的特点 | 第38-39页 |
3.2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 第39-47页 |
3.2.1 居住区环境质量研究范围 | 第39页 |
3.2.2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39-40页 |
3.2.3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 | 第40-47页 |
3.3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特点 | 第47页 |
3.4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 第47-54页 |
3.4.1 居住区环境背景资料调查、收集与监测 | 第48-49页 |
3.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9-50页 |
3.4.3 评价标准及分级 | 第50-51页 |
3.4.4 单项环境质量指标评价 | 第51-52页 |
3.4.5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第52-54页 |
4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54-92页 |
4.1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第54页 |
4.2 居住区环境要素评价指标 | 第54-82页 |
4.2.1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第54-71页 |
4.2.2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 第71-78页 |
4.2.3 物理(声、光、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第78-81页 |
4.2.4 居住区环境要素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81-82页 |
4.3 居住区环境设施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第82-89页 |
4.3.1 环境绿化评价指标 | 第82-85页 |
4.3.2 环境卫生设施评价指标 | 第85-89页 |
4.3.3 市政设施功能评价指标 | 第89页 |
4.4 居住区环境管理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第89页 |
4.5 满意度评价指标分析 | 第89-90页 |
4.6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90-92页 |
5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及质量分级标准 | 第92-124页 |
5.1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阈数学模式 | 第92-94页 |
5.2 综合评价常用数学模式 | 第94-98页 |
5.2.1 层次分析法 | 第94-95页 |
5.2.2 模糊数学法 | 第95-96页 |
5.2.3 灰色聚类法 | 第96-98页 |
5.2.4 几种数学评价模型的比较 | 第98页 |
5.3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模式 | 第98-114页 |
5.3.1 水环境质量评价摸式 | 第98-105页 |
5.3.2 空气质量评价摸式 | 第105-112页 |
5.3.3 声环境评价摸式 | 第112-114页 |
5.3.4 光环境评价摸式 | 第114页 |
5.3.5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模式 | 第114页 |
5.4 环境设施质量评价模式 | 第114-115页 |
5.5 环境管理质量评价模式 | 第115-116页 |
5.6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摸式 | 第116页 |
5.7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及分级标准 | 第116-124页 |
5.7.1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第116-119页 |
5.7.2 环境要素质量分级标准 | 第119-122页 |
5.7.3 环境设施质量分级标准 | 第122页 |
5.7.4 环境管理质量分级标准 | 第122-124页 |
6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权值研究 | 第124-145页 |
6.1 权值的定义与作用 | 第124页 |
6.2 定权方法 | 第124-129页 |
6.2.1 统计分析法 | 第125-126页 |
6.2.2 层次分析法 | 第126-127页 |
6.2.3 模糊数学模式 | 第127-128页 |
6.2.4 概率统计法 | 第128页 |
6.2.5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定权方法的选用 | 第128-129页 |
6.3 居住区环境质量第一级~第三级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129-137页 |
6.3.1 统计分析法确定权值的程序 | 第129-130页 |
6.3.2 评价指标权值调查的实施 | 第130-131页 |
6.3.3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权值 | 第131-132页 |
6.3.4 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 第132-137页 |
6.4 第四级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第137-141页 |
6.4.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值的程序 | 第138页 |
6.4.2 地面水水质评价指标的权值 | 第138-139页 |
6.4.3 饮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权值 | 第139-140页 |
6.4.4 植物配置丰实度评价值权值 | 第140-141页 |
6.5 一步法综合评价指标权值 | 第141-145页 |
7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管理系统 | 第145-157页 |
7.1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 第145页 |
7.1.1 硬件配置 | 第145页 |
7.1.2 软件环境 | 第145页 |
7.2 系统开发软件的确定 | 第145-147页 |
7.2.1 VB及其特点 | 第145-147页 |
7.2.2 开发软件的确定 | 第147页 |
7.3 居住区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147-150页 |
7.3.1 评价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 第147页 |
7.3.2 系统功能的层次划分 | 第147-148页 |
7.3.3 数据库文件的建立 | 第148-150页 |
7.3.4 环境质量评价模块 | 第150页 |
7.4 系统结构体系及功能 | 第150-157页 |
7.4.1 系统的结构特征 | 第150-151页 |
7.4.2 评价管理系统子系统 | 第151-152页 |
7.4.3 评价管理系统功能 | 第152-157页 |
8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 第157-171页 |
8.1 渝北两路城区环境状况 | 第157-158页 |
8.1.1 渝北两路城区概况 | 第157页 |
8.1.2 渝北区1999年度环境质量状况 | 第157-158页 |
8.2 渝北两路城区环境要素评价 | 第158-167页 |
8.2.1 居住区空气质量评价 | 第158-162页 |
8.2.2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162-163页 |
8.2.3 声环境评价 | 第163-165页 |
8.2.4 光环境评价 | 第165-166页 |
8.2.5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分指数 | 第166-167页 |
8.3 环境设施质量评价 | 第167-168页 |
8.4 环境管理质量评价 | 第168-169页 |
8.5 重庆市渝北两路城区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第169-171页 |
9 结论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部分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