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提出 | 第13-14页 |
| ·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论文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 第2章 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要素论 | 第22-47页 |
| ·主体:正义优先性与人的道德预设 | 第23-28页 |
| ·正义的优先性 | 第23-25页 |
| ·利己人与理性人的预设 | 第25-28页 |
| ·环境:正义的现实和假设 | 第28-35页 |
| ·财产匮乏和社会状态 | 第28-33页 |
| ·正义原则和社会结构的两个领域 | 第33-35页 |
| ·制度:社会结构的限制和契约的方式 | 第35-41页 |
| ·制度对自由的限制 | 第36-37页 |
| ·不合作的冲突和契约 | 第37-39页 |
| ·合作契约和自然权利的关系 | 第39-41页 |
| ·标准:正义的界限 | 第41-47页 |
| ·标准内容的多样性 | 第42-45页 |
| ·正义标准的界线方案 | 第45-47页 |
| 第3章 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历史沿革 | 第47-76页 |
| ·从自然神到群体之间正义 | 第47-53页 |
| ·神和自然正义的非道德性 | 第48-49页 |
| ·主体道德的形成:灵魂正义 | 第49-51页 |
| ·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城邦正义 | 第51-53页 |
| ·从正义总论到自由主义正义 | 第53-65页 |
| ·正义总论中的道德和政治 | 第54-56页 |
| ·从公正的适度性到自由平等 | 第56-58页 |
| ·从自然正义到法律约定 | 第58-59页 |
| ·人的权利和社会状态的演进 | 第59-61页 |
| ·从自然法则到道德法则对自由的限制的演进 | 第61-63页 |
| ·权利的外在化和物品占有分配 | 第63-65页 |
| ·从自由主义的目的论到义务论 | 第65-71页 |
| ·正义的先验和经验起点 | 第66-68页 |
| ·功利和权利的选择 | 第68-70页 |
| ·道德和政治在正义中的悖论 | 第70-71页 |
| ·自由主义的分类和历史接续 | 第71-76页 |
| ·自由主义的分类 | 第71-73页 |
| ·自由主义的历史接续 | 第73-76页 |
| 第4章 自由主义正义的四种范式 | 第76-112页 |
| ·财产权利的正义范式 | 第76-82页 |
| ·切入保护个人权利的前提 | 第77-78页 |
| ·个人财产权的产生 | 第78-80页 |
| ·政治社会的起源和政府组成形式 | 第80-82页 |
| ·货币制造的社会的不平等 | 第82页 |
| ·否定性规则的正义范式 | 第82-90页 |
| ·主体的利益和理性的有限性 | 第83-84页 |
| ·理性不及规定的内部规则的环境 | 第84-87页 |
| ·宪政民主制度的合理性 | 第87-89页 |
| ·保护个人自由成为正义的标准 | 第89-90页 |
| ·互利性的正义范式 | 第90-98页 |
| ·互利性范式的人性道德前提 | 第90-92页 |
| ·互利的环境对利己的约束 | 第92-94页 |
| ·互利性范式的社会制度结构 | 第94-96页 |
| ·互利区分正义的标准 | 第96-98页 |
| ·作为公平的正义范式 | 第98-106页 |
| ·理念的人性前提 | 第98-100页 |
| ·原初状态的理性界限 | 第100-102页 |
| ·环境与公平正义原则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 ·制度中的良好秩序的社会结构 | 第103-105页 |
| ·作为公平正义的标准 | 第105-106页 |
| ·对四种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评析 | 第106-112页 |
| ·劳动是分配正义的根源 | 第107-108页 |
| ·否定性规则宪政的危机 | 第108页 |
| ·互利性和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比较 | 第108-110页 |
| ·争论中向正义的社会结构过渡 | 第110-112页 |
| 第5章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四种正义范式的挑战和回应 | 第112-140页 |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批判的指向 | 第112-121页 |
| ·批判人性:剥削的根源和资本主义人性 | 第113-115页 |
| ·批判环境:资源匮乏的假设和人与人冲突的现实 | 第115-117页 |
| ·批判制度:私有制和劳动异化 | 第117-119页 |
| ·批判标准:虚假的人的自由和平等 | 第119-121页 |
| ·马克思正义范式的建构 | 第121-131页 |
| ·建构主体:道德原则决定未来人的本质 | 第123-125页 |
| ·建构环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 | 第125-127页 |
| ·建构制度:所有制形式和选择 | 第127-129页 |
| ·建构标准:自我实现和自由人联合体 | 第129-131页 |
| ·马克思正义范式对自由主义正义范式的回应和超越 | 第131-140页 |
| ·对自然权利、善良意志的回应 | 第132-133页 |
| ·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回应 | 第133-134页 |
| ·对功利主义的回应 | 第134-136页 |
| ·对作为公平正义的回应 | 第136-138页 |
| ·马克思正义的超越性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