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人工湿地的碳氮磷循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目录第1-8页
Contents第8-12页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符号说明第18-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51页
   ·研究背景第20-21页
   ·人工湿地技术概述第21-32页
     ·人工湿地的定义与组成第21-22页
     ·人工湿地分类及特点第22-25页
     ·人工湿地的功能与效应第25-26页
     ·人工湿地的去污机制第26-30页
     ·人工湿地的发展历程第30-32页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综述第32-49页
     ·人工湿地去污过程研究第32-42页
     ·人工湿地环境效应研究第42-48页
     ·存在的问题第48-49页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49-51页
     ·研究目的第49页
     ·研究内容第49-51页
第二章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在水体中的降解运移特征第51-69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5页
     ·试验装置第51-53页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53-54页
     ·测试项目及方法第54-55页
   ·人工湿地的长期去污效果第55-62页
     ·COD去除效果第55-56页
     ·NH_4~+-N去除效果第56-58页
     ·TN去除效果第58-60页
     ·TP去除效果第60-62页
   ·人工湿地污染物降解运移特征第62-68页
     ·有机物降解及迁移转化特征第62-64页
     ·氮降解及迁移转化特征第64-66页
     ·磷降解及迁移转化特征第66-68页
   ·小结第68-69页
第三章 人工湿地关键组成要素在去污过程中的作用第69-94页
   ·材料与方法第69-75页
     ·试验装置第69-70页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70-73页
     ·测试项目及方法第73-75页
   ·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第75-85页
     ·植物生长特性第75-78页
     ·植物的物质分泌特性第78-82页
     ·植物对污染物的富集特征第82-85页
   ·基质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第85-91页
     ·基质静态吸附性能第85-88页
     ·基质的污染物蓄积特征第88-91页
   ·植物收割对去污过程的影响第91-92页
   ·小结第92-94页
第四章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第94-107页
   ·材料与方法第94-97页
     ·试验装置第94-95页
     ·试验设计及方法第95页
     ·测试项目及方法第95-97页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特征第97-101页
     ·N_2O释放特征第97-98页
     ·CH_4释放特征第98-100页
     ·CO_2释放特征第100-101页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因子第101-105页
     ·植物对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01-103页
     ·进水水质对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第103-105页
   ·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的减排措施第105页
   ·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人工湿地中物质流向与分配过程第107-122页
   ·人工湿地物质循环模型的建立第107-113页
     ·物质循环理论方法第107-108页
     ·人工湿地物质循环平衡分析第108-113页
   ·材料与方法第113-115页
     ·试验装置第113页
     ·试验方法第113页
     ·分析测试项目及方法第113-115页
   ·人工湿地中物质循环与平衡分析第115-120页
     ·人工湿地中碳的流向与分配第115-116页
     ·人工湿地中氮的流向与分配第116-119页
     ·人工湿地中磷的流向与分配第119-120页
   ·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规模化人工湿地环境效应评估—以武河湿地为例第122-139页
   ·研究区域及方法第122-128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122-125页
     ·布点及样品采集第125-127页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127-128页
   ·规模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第128-130页
     ·COD净化效果第128-129页
     ·NH_4~+-N净化效果第129-130页
   ·规模化人工湿地温室气体释放特性第130-136页
     ·N_2O释放规律第131-132页
     ·CH_4释放规律第132-134页
     ·CO_2释放规律第134-136页
   ·规模化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效果第136-137页
   ·小结第137-13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3页
   ·结论第139-142页
   ·创新之处第142页
   ·研究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3-16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南四湖食物链中的分布和生物积累
下一篇:利用味精废水培养普通小球藻以及养藻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