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医用物理学论文

单一微泡的声致细胞膜穿孔效应机制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药物和基因进入细胞的方法与障碍第14-15页
   ·细胞内给药需克服细胞膜障碍第15页
   ·细胞内药物传输和基因导入的方法第15-17页
     ·病毒性的基因导入第15-16页
     ·非病毒式的药学、生物以及纳米技术传输方式第16页
     ·使用外加能量源的技术第16-17页
   ·声致穿孔法(Sonoporation)用于细胞内给药与基因导入第17-20页
     ·声致穿孔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第17-18页
     ·离体声致穿孔效应研究的优点和限制因素第18页
     ·空穴效应与声致穿孔效应第18-19页
     ·声致穿孔效应的动态实时测量第19页
     ·声致穿孔效应在细胞膜上穿孔的自修复第19-20页
   ·声致穿孔效应用于药物和基因传输的现状及未来第20-21页
   ·单一微气泡的三维操控第21-23页
     ·单一微米尺度气泡的重要作用第21页
     ·微气泡的三维操控第21-23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飞秒脉冲激光在水中的非线性传输第24-38页
   ·前言第24页
   ·激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第24-29页
     ·光在介质中的线性传播第24-25页
     ·光在介质中的非线性传播第25-29页
   ·脉冲激光在水中的光学诱导击穿第29-32页
     ·脉冲激光在水中的光学诱导击穿机制第29-30页
     ·雪崩电离机制第30-31页
     ·多光子电离机制第31-32页
   ·等离子体波与空化效应第32-34页
     ·等离子体波第32-33页
     ·空化效应第33-34页
   ·水的光学击穿阈值第34-35页
   ·飞秒激光在光学介质中的自聚焦第35-38页
第三章 自聚焦飞秒激光引起的微气泡生成及捕获第38-63页
   ·前言第38-39页
   ·实验装置第39-42页
   ·单一微气泡的产生和捕获第42-50页
     ·光学诱导击穿的时间延迟第42-44页
     ·微气泡的产生和捕获的动态过程第44-46页
     ·微气泡的几何尺寸第46-48页
     ·微气泡的被捕获的速度和位置第48-49页
     ·微气泡加速度变化第49-50页
   ·激光诱导光学击穿动态过程的超声监测第50-57页
     ·激光诱导光学击穿的高频超声成像第52-55页
     ·飞秒激光自聚焦焦点的超声信号第55-56页
     ·光学诱导击穿M-Mode 超声信号第56-57页
   ·多个微气泡的产生及捕获第57-62页
     ·多个微气泡产生及捕获动态过程第57-59页
     ·多个微气泡产生及捕获动态过程B-mode 超声图像第59-62页
   ·结论第62-63页
第四章 微气泡捕获机制及三维操控第63-78页
   ·光镊技术的基本原理第63-64页
   ·微气泡被飞秒脉冲激光捕获的机制第64-65页
   ·微气泡的非接触光学三维操控设计思路第65-68页
   ·超声参数对操控微气泡的影响第68-73页
     ·超声能量与微气泡的运动速度第68-70页
     ·超声脉冲重复频率(PRF)与微气泡的运动速度第70-71页
     ·超声脉冲数量与微气泡的运动距离第71-73页
   ·激光光束横向束缚力第73-76页
     ·球状微气泡在超声场中的受力分析第73页
     ·微气泡被捕获在光束中的临界状态分析第73-76页
   ·总结第76-78页
第五章:声致穿孔效应的动态过程及机制第78-108页
   ·前言第78-79页
   ·实验装置设计第79-84页
     ·实验装置设计思路第79-80页
     ·实验所用设备第80-82页
     ·实验装置分析第82-84页
   ·实验过程说明第84-86页
   ·高速摄像系统实时监测第86-87页
   ·超声成像实时监测第87-88页
   ·电压钳技术实时监测第88-90页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第90-101页
     ·微气泡与细胞间距对声孔作用效果的影响第90-94页
     ·脉冲重复频率(PRF)对声致穿孔效应的影响第94-97页
     ·超声PRF 对声致穿孔效应的影响第97-101页
   ·声致穿孔效应穿孔尺寸与TMC第101-105页
     ·声致穿孔尺寸计算第101-103页
     ·声致穿孔效应有效作用距离临界值第103-104页
     ·微气泡在声致穿孔效应中动态过程的超高速光学图像第104-105页
   ·讨论第105-108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8-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出生缺陷代谢组学和金属组学的研究
下一篇: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学术英语文本短语序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