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15-20页 |
三、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苏联建立 | 第22-4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构想 | 第22-2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构想 | 第22-24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民主本质的规定 | 第24-26页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途径 | 第26-27页 |
二、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 | 第27-33页 |
(一) 十月革命前俄国国内状况和国际背景 | 第27-29页 |
(二) 列宁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活动 | 第29-31页 |
(三) 社会主义在一国取得胜利 | 第31-33页 |
三、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形态 | 第33-41页 |
(一) 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 | 第33-34页 |
(二) “议行合一”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制度 | 第34-37页 |
(三)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一党执政制度 | 第37-38页 |
(四) 民族自决基础上建立的联邦制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新型民主的优势与苏联崛起 | 第41-60页 |
一、 列宁关于苏联政治民主的价值取向及其建树 | 第41-47页 |
(一) 理顺党政关系,禁止党过分干预苏维埃工作 | 第42-43页 |
(二) 改组国家机关,吸收工农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工作 | 第43-45页 |
(三)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 第45-46页 |
(四) 民主制度深入人心,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艰难环境下迅速成长 | 第46-47页 |
二、 斯大林充分调动社会主义统一意志使苏联迅速崛起 | 第47-54页 |
(一) 斯大林政治模式的确立 | 第48-49页 |
(二) 斯大林政治模式的积极因素 | 第49-52页 |
(三) 斯大林政治模式下苏联的辉煌 | 第52-54页 |
三、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使苏联出现短暂的“鼎盛” | 第54-60页 |
(一) 赫鲁晓夫在党政体制上的改革 | 第54-56页 |
(二) 勃列日涅夫前期政治改革和经济提升 | 第56-58页 |
(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综合国力达到鼎盛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民主的抑制与苏联衰弱 | 第60-81页 |
一、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其对苏联发展的抑制 | 第60-67页 |
(一) 斯大林政治模式产生的特殊时代条件 | 第60-62页 |
(二) 斯大林政治模式的弊端 | 第62-66页 |
(三)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国家丧失发展的活力 | 第66-67页 |
二、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政治模式的框架 | 第67-74页 |
(一) 赫鲁晓夫在反对斯大林问题上的局限性 | 第67-69页 |
(二) 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第69-70页 |
(三) 赫鲁晓夫反对官僚主义的失败 | 第70-72页 |
(四) 赫鲁晓夫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积聚的社会问题 | 第72-74页 |
三、 勃列日涅夫后期的再度集权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的停滞 | 第74-81页 |
(一) 政治体制僵化,权力过分集中 | 第74-76页 |
(二) 经济体制弊端严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 第76-77页 |
(三) 民族矛盾长期积郁,民族离心力不断增强 | 第77-79页 |
(四) 苏联在与美国的较量中渐趋劣势 | 第79-81页 |
第四章 民主的滥用与苏联解体 | 第81-97页 |
一、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的取向 | 第81-86页 |
(一) 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改革目标 | 第82-83页 |
(二)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 第83-85页 |
(三) 以激进民主化为改革方式 | 第85-86页 |
二、 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民主化使苏联走向解体 | 第86-91页 |
(一) 提倡“民主化”、“公开性”,摧毁原有的意识形态 | 第86-87页 |
(二) 承认“多元化”、“多党制”,葬送苏共的执政地位 | 第87-89页 |
(三) 移植西方的“选举制”、“总统制”,使民族分裂者获得契机 | 第89-91页 |
三、 戈尔巴乔夫激进民主化改革的结果 | 第91-97页 |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沦为二三流国家 | 第91-93页 |
(二) “民主”后的俄罗斯经济大幅下滑,人民生活极为窘迫 | 第93-95页 |
(三) 在民主激情中独立出来的俄罗斯并不民主 | 第95-97页 |
结语 苏联兴衰的民主启示 | 第97-106页 |
(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 | 第97-99页 |
(二) 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 第99-102页 |
(三) 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 第102-103页 |
(四) 必须坚持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的有机统一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后记 | 第112-11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