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 绪论 | 第10-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石油炼制简介 | 第10-11页 |
| ·脱硫技术的发展 | 第11-14页 |
| ·油品中硫化物的种类 | 第12页 |
| ·油品中硫化物的主要危害 | 第12页 |
| ·脱硫技术 | 第12-14页 |
| ·脱氮技术的发展 | 第14-21页 |
| ·油品中氮化物的种类 | 第14-15页 |
| ·油品中氮化物的危害 | 第15-16页 |
| ·催化加氢脱氮技术(HDN) | 第16-18页 |
| ·HDN的机理 | 第16页 |
| ·HDN的应用 | 第16-17页 |
| ·HDN的优缺点 | 第17-18页 |
| ·非催化加氢技术 | 第18-21页 |
| ·萃取脱氮 | 第18页 |
| ·吸附脱氮 | 第18-19页 |
| ·氧化脱氮 | 第19页 |
| ·微生物脱氮 | 第19-20页 |
| ·光催化脱氮 | 第20-21页 |
| ·TiO_2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21-22页 |
| ·Cu_2O/TiO_2体系 | 第22页 |
| ·钛酸铋体系 | 第22-23页 |
| ·废催化裂化平衡剂的简介及改性 | 第23-24页 |
| ·废催化裂化平衡剂简介 | 第23-24页 |
| ·废催化裂化平衡剂的改性 | 第24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24-25页 |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 第一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 ·实验主要试剂、设备及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26-27页 |
| ·载体的制备 | 第27页 |
| ·光催化剂的合成 | 第27页 |
| ·Bi_(20)TiO_(32)合成 | 第27页 |
| ·Cu_2O/TiO_2合成 | 第27页 |
| ·锶改性废催化裂化平衡剂合成 | 第27页 |
| ·光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29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27页 |
| ·电子扫描电镜 | 第27-28页 |
| ·热重-微商热重 | 第28页 |
| ·N_2吸附-脱附平衡 | 第28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8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28页 |
|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能谱 | 第28-29页 |
| ·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 第29-32页 |
| ·模拟氮源的选择 | 第29页 |
|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 ·吡啶最大波长的确定 | 第29页 |
| ·吡啶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 ·光催化脱氮性能评价体系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BTO光催化剂的理化表征和性能评价 | 第32-42页 |
| ·Bi_(20)TiO_(32)理化性能表征 | 第32-38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 ·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 第33页 |
| ·N_2吸附-脱附平衡分析 | 第33-34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4-35页 |
| ·热重-微商热重分析 | 第35-36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 ·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能谱分析 | 第37-38页 |
| ·影响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因素 | 第38-40页 |
| ·煅烧温度对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 ·煅烧时间对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铋源的浸渍浓度对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39页 |
| ·催化剂用量对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Cu_2O/TiO_2光催化剂结构表征和性能评价 | 第42-50页 |
| ·结构表征 | 第42-46页 |
| ·XRD分析 | 第42-43页 |
| ·TEM-EDS分析 | 第43-44页 |
| ·DRS分析 | 第44页 |
| ·XPS分析 | 第44-45页 |
| ·BET分析 | 第45-46页 |
| ·影响光催化脱氮性能的因素 | 第46-49页 |
| ·煅烧温度影响 | 第46-47页 |
| ·煅烧时间影响 | 第47-48页 |
| ·铜离子浸渍浓度影响 | 第48页 |
| ·光催化剂用量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Sr/废催化裂化平衡剂的理化表征和性能评价 | 第50-56页 |
| ·Sr/废催化裂化平衡剂理化表征 | 第50-53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50-51页 |
|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DRS) | 第51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1-52页 |
| ·电镜扫描分析(SEM) | 第52-53页 |
| ·光催化脱氮性能 | 第53-55页 |
| ·废催化裂化平衡剂改性前后的活性比较 | 第53页 |
| ·不同掺杂量对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 ·不同焙烧时间对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Bi_(20)TiO_(32)光催化脱氮的机理初探 | 第56-60页 |
| ·引言 | 第56-57页 |
| ·光催化氧化的活性物种 | 第56-57页 |
| ·光催化脱氮的反应位点 | 第57页 |
| ·可能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57-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个人简历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