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孔、孟、荀的“君子”论概述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君子”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演变 | 第14-18页 |
第一节 “君子”概念的提出 | 第14页 |
第二节 “君子”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君子”概念的形上学基础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孔子的“君子”论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孔子“君子”论提出的背景 | 第18页 |
第二节 孔子“君子”论的理论内涵 | 第18-23页 |
一、“仁”是“君子”最重要的理论内涵 | 第18-19页 |
二、“义”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 | 第19-20页 |
三、“礼”是“君子”的外在要求 | 第20-21页 |
四、“智”是“君子”应有的智慧 | 第21页 |
五、“忠信”是“君子”的交往原则 | 第21-22页 |
六、“勇”是“君子”的应有气概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孔子的“君子”论的修养方法 | 第23-25页 |
一、“君子”应做到“克己复礼” | 第23页 |
二、“君子”应做到知天命 | 第23-24页 |
三、“君子”应做到讷言敏行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孟子的“君子”论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孟子“君子”论提出的背景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孟子“君子”论的理论内涵 | 第27-29页 |
一、“仁”是“君子”的道德根基 | 第27-28页 |
二、“义”是“君子”的道德准则 | 第28-29页 |
三、“君子”应有大丈夫之气概 | 第29页 |
第三节 孟子“君子”论的修养方法 | 第29-31页 |
一、“君子”应做到“思诚” | 第29-30页 |
二、“君子”应“反求诸己” | 第30页 |
三、“君子”应养“浩然之气”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孟子“君子”论对孔子“君子”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荀子的“君子”论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荀子“君子”论提出的背景 | 第33页 |
第二节 荀子“君子”论的理论内涵 | 第33-36页 |
一、“君子”是“礼”与“法”的合一 | 第33-35页 |
二、“君子”以利言“仁”、“义” | 第35页 |
三、“君子”应“尊君”以修其德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荀子“君子”论的修养方法 | 第36-39页 |
一、“君子”应有志于学 | 第36-37页 |
二、“君子”应“自存” | 第37-38页 |
三、“君子”应致力于行 | 第38-39页 |
第四节 荀子对孔子和孟子“君子”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对孔、孟、荀“君子”论的反思 | 第41-51页 |
第一节 孔、孟、荀“君子”论的共同特征 | 第41-44页 |
一、孔、孟、荀的“君子”论都是以其政治的理论诉求为根基 | 第41-42页 |
二、孔、孟、荀的“君子”论道德支撑点的统一性 | 第42页 |
三、孔、孟、荀“君子”论道德修养的共同性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孔、孟、荀“君子”论的差异性 | 第44-45页 |
一、孔、孟、荀的“君子”对天命的对待不同 | 第44页 |
二、孔、孟、荀“君子”论的侧重点存在着差异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孔、孟、荀“君子”论的历史影响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孔、孟、荀“君子”论的时代局限性 | 第46-48页 |
一、“君子”论提出的政治时代局限性 | 第46-47页 |
二、“君子”论内容的时代局限性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孔、孟、荀“君子”论的当代价值 | 第48-50页 |
一、“君子”的“仁”的道德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48-49页 |
二、“君子”的“义”是当代人内心的超人力量 | 第49页 |
三、“君子”的坚韧的意志是人们进步的助推器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