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问题的由来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软法的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进路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进路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点和重点 | 第16-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研究重点 | 第16-17页 |
2 农村社区软法和软法治理的基础理论 | 第17-27页 |
·农村社区的界定 | 第17页 |
·软法概念的证成 | 第17-19页 |
·软法是自身自发的秩序规则 | 第18页 |
·软法是实践性的法律 | 第18-19页 |
·农村社区软法的界定 | 第19-21页 |
·农村社区软法的外延 | 第20页 |
·农村社区软法的内涵 | 第20-21页 |
·治理理论下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兴起 | 第21-22页 |
·治理理论 | 第21页 |
·软法治理的兴起 | 第21-22页 |
·农村社区引入软法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2-27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23-24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4-27页 |
3 农村社区治理和软法治理的现状考量 | 第27-48页 |
·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证调研——以浙江省为例 | 第27-37页 |
·调研背景和调研过程 | 第27页 |
·村民问卷调查的样本分析 | 第27-35页 |
·村干部个案访谈笔录 | 第35-37页 |
·农村社区存在的治理问题 | 第37-38页 |
·农村社区组织的职能不明确 | 第37页 |
·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 第37页 |
·纠纷矛盾化解复杂化 | 第37-38页 |
·村民自治未能有效落实 | 第38页 |
·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的成因 | 第38-40页 |
·硬法规范的缺位和不足 | 第38-39页 |
·自治法制环境建设不足 | 第39页 |
·乡镇政府职能错位 | 第39页 |
·社团组织发展滞后 | 第39-40页 |
·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现状——以典型农村社区W村为例 | 第40-48页 |
·W村社区的概况 | 第40页 |
·W村社区的软法资源 | 第40-41页 |
·W村社区的软法治理 | 第41-48页 |
4 典型域外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分析与启示 | 第48-53页 |
·典型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机制和模式 | 第48-50页 |
·欧盟的开放协调机制(OMC) | 第48-49页 |
·韩国新村运动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9页 |
·美国农村社区的多元治理模式 | 第49-50页 |
·典型农村社区软法治理机制和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3页 |
·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开展软法治理 | 第50-51页 |
·重视软法的创制和治理过程 | 第51-53页 |
5 农村社区软法治理的体系建构 | 第53-66页 |
·软法治理的理念 | 第53-54页 |
·公共理性 | 第53页 |
·主体平衡 | 第53-54页 |
·软法治理的主体 | 第54-55页 |
·村民 | 第54页 |
·农村社区组织 | 第54-55页 |
·基层党政机关 | 第55页 |
·软法治理的方式 | 第55-60页 |
·创设形式 | 第55-58页 |
·实施授权 | 第58-59页 |
·行为方式 | 第59-60页 |
·软法治理的程序 | 第60-62页 |
·公众参与 | 第60页 |
·协商民主 | 第60-61页 |
·自我约束 | 第61-62页 |
·软法规范的内容 | 第62-63页 |
·村公权力的约束 | 第62页 |
·村民的行为规范 | 第62页 |
·纠纷的预防化解 | 第62-63页 |
·行为的奖惩机制 | 第63页 |
·软法治理的保障 | 第63-66页 |
·提升农村社区软法的制定水平 | 第63-64页 |
·明确村委会和乡镇政府的关系 | 第64页 |
·明确村委会、村支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 第64页 |
·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社团组织 | 第64-65页 |
·建立硬法监管和追责机制 | 第65-66页 |
6 结论 | 第66-69页 |
·研究观点 | 第66页 |
·研究展望:三个挑战、两个走向、一个体系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一:问卷调查样卷 | 第74-76页 |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附录三: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