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化合物及煤热解过程中硫释放行为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背景 | 第12-22页 |
| ·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其现状 | 第12-13页 |
| ·我国各地方煤的特点 | 第13页 |
| ·煤燃烧的基本过程 | 第13-14页 |
| ·煤脱硫技术方法与比较 | 第14页 |
| ·物理法 | 第14页 |
| ·化学法 | 第14页 |
| ·生物法 | 第14页 |
| ·不同气氛下热解脱硫与机理 | 第14-17页 |
| ·惰性气氛下的热解脱硫 | 第14-15页 |
| ·还原气氛下的热解脱硫 | 第15页 |
| ·氧化性气氛下煤的热解脱硫 | 第15-17页 |
| ·选题的依据以及意义 | 第17-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模型化合物的担载及其燃烧行为的研究 | 第22-37页 |
| ·实验原理 | 第22-24页 |
| ·定硫仪原理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25页 |
| ·BET的测定 | 第25页 |
| ·模型化合物的燃烧行为的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 ·载体种类的影响 | 第25-27页 |
| ·溶剂种类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溶剂用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超声波振荡时间对担载率和吸附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模型化合物燃烧过程中硫的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模型化合物的硫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37-64页 |
| ·实验装置 | 第37-39页 |
| ·实验流程图 | 第37页 |
| ·实验装置图 | 第37-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9页 |
| ·TG-MS(热重质谱联用) | 第39页 |
| ·Py-GC(热解气相色谱联用)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60页 |
| ·模型化合物分析 | 第40页 |
| ·惰性气氛下的硫的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40-49页 |
| ·硫化氢的逸出规律 | 第42-46页 |
| ·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中的羰基硫的释放 | 第46-48页 |
| ·二氧化硫的逸出规律 | 第48-49页 |
| ·氧化性气氛硫迁移行为 | 第49-54页 |
| ·氧化性气氛下二氧化硫的逸出规律 | 第49-52页 |
| ·氧化性气氛下C-S键的选择性断裂 | 第52-54页 |
| ·模型化合物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4-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煤中硫的释放行为研究 | 第64-83页 |
| ·实验部分 | 第64页 |
| ·煤样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64-65页 |
| ·开始热解温度 | 第65-69页 |
| ·煤的峰温和最大反应速率 | 第69-70页 |
| ·惰性气氛下峰温及最大反应速率 | 第69页 |
| ·氧化性气氛下峰温及最大反应速率 | 第69-70页 |
| ·煤热解过程中硫逸出行为的研究 | 第70-75页 |
| ·煤热解与燃烧动力学行为 | 第75-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结论和前景展望 | 第83-85页 |
| ·取得的一些结论 | 第83-84页 |
| ·前景展望 | 第84-8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