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  一、虻蝇类昆虫螺原体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1. 螺原体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第13页 | 
|   2. 虻科和蝇科类昆虫简介 | 第13-14页 | 
|   3. 虻蝇类昆虫螺原体与宿主的关系 | 第14页 | 
|   4. 虻蝇类昆虫螺原体的生物多样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 第14-17页 | 
|  二、螺原体致病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1. 动植物中主要致病性螺原体 | 第17-18页 | 
|   2. 螺原体主要致病相关因子 | 第18-25页 | 
|    ·黏附相关膜蛋白(adhesion-related protein) | 第19-21页 | 
|    ·几丁质酶和几丁质脱乙酰基酶 | 第21-23页 | 
|    ·其他潜在致病相关因子 | 第23-25页 | 
|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 第一章 牛虻和家蝇螺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 第35-65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前言 | 第35-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    ·牛虻和家蝇样品的采集、保存及鉴定 | 第36-37页 | 
|    ·螺原体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第37-38页 | 
|      ·R2及BSM培养基的配制 | 第37页 | 
|      ·螺原体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第37-38页 | 
|    ·螺原体形态,运动性,滤过性研究 | 第38页 | 
|      ·暗视野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和运动性 | 第38页 | 
|      ·固体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螺原体滤过性研究 | 第38页 | 
|    ·螺原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38-40页 | 
|      ·螺原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      ·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螺原体形态以及其繁殖方式 | 第38-39页 | 
|      ·pH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      ·螺原体对血清的需求 | 第39页 | 
|      ·螺原体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 第39页 | 
|      ·不同蔗糖浓度对螺原体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      ·螺原体对精氨酸和尿素的利用 | 第39-40页 | 
|      ·螺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 第40页 | 
|    ·暗视野显微镜下螺原体点状的观察 | 第40页 | 
|    ·螺原体单向血清学分析 | 第40-41页 | 
|      ·生长抑制试验 | 第40页 | 
|      ·代谢抑制试验 | 第40-41页 | 
|    ·螺原体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41-42页 | 
|      ·螺原体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 第41页 | 
|      ·目的片段的扩增与电泳检测 | 第41-42页 | 
|      ·目的片段测序 | 第42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8页 | 
|    ·昆虫的采集、保存及鉴定 | 第42-43页 | 
|    ·螺原体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 第43-44页 | 
|    ·螺原体形态、运动性、滤过性研究 | 第44-45页 | 
|    ·螺原体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 | 第45-49页 | 
|    ·暗视野显微镜下螺原体点状观察 | 第49-50页 | 
|    ·螺原体单向血清学分析 | 第50-52页 | 
|    ·螺原体系统发育学分析 | 第52-5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第二章 蜜蜂螺原体致病相关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克隆表达 | 第65-87页 | 
|  第一节 蜜蜂螺原体儿丁质酶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5-74页 | 
|   摘要 | 第65页 | 
|   前言 | 第65-6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    ·材料 | 第67页 | 
|    ·方法 | 第67-6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    ·儿丁质酶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 | 第68-69页 | 
|    ·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细菌的相似性比较 | 第69-70页 | 
|    ·螺原体几丁质酶的疏水性/亲水性、跨膜结构域、信号肽、功能域预测 | 第70-71页 | 
|    ·螺原体CH-1几丁质酶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特征 | 第71-72页 | 
|    ·螺原体CH-1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分子系统进化特征 | 第72-74页 | 
|  第二节 蜜蜂螺原体潜在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74-84页 | 
|   摘要 | 第74页 | 
|   前言 | 第74-7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    ·供试菌株与试剂 | 第75-76页 | 
|    ·方法 | 第76-7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全文总结 | 第87-91页 | 
| 附录:部分牛虻螺原体菌株16S RDNA,ITS及RPOB序列BLAST搜索结果 | 第91-9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