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智能电网及微网的发展与特点 | 第12-15页 |
·智能电网的发展与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微网的发展与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电动汽车的发展及接入电网的影响 | 第15-18页 |
·电动汽车的发展 | 第15-16页 |
·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的影响 | 第16-18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的可行性 | 第18页 |
·现有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0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 第20-22页 |
第2章 电动汽车接入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第22-38页 |
·电动汽车主要特征及能源补充方式 | 第22-26页 |
·电动汽车分类 | 第22-23页 |
·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 | 第23-25页 |
·电动汽车的主要能源补充方式 | 第25-26页 |
·智能电网中微网的主要组成与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微网的主要结构 | 第26页 |
·发电单元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储能单元特性分析 | 第27页 |
·用电单元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的技术基础 | 第28-33页 |
·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 第28-30页 |
·传感与量测技术 | 第30-31页 |
·智能交互技术 | 第31-32页 |
·联合建模技术 | 第32-33页 |
·可视化分析技术 | 第33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的关键技术 | 第33-36页 |
·电动汽车用户行驶行为分析 | 第33-34页 |
·电动汽车能源补充设施服务过程建模 | 第34-35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模型的构建 | 第35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可视化分析系统的建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离散事件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系统模型构建 | 第38-52页 |
·多服务等级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模型构建 | 第38-44页 |
·多服务等级充电方式分析 | 第38页 |
·基于离散事件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建模 | 第38-41页 |
·多服务等级充电站系统数据模型 | 第41-42页 |
·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服务能力评估 | 第42-44页 |
·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第44-48页 |
·电动汽车自动换电技术分析 | 第45页 |
·基于离散事件的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建模 | 第45-47页 |
·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数据模型 | 第47页 |
·电动汽车换电站系统服务能力评估 | 第47-48页 |
·电池物流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第48-50页 |
·物流系统的主要研究问题 | 第48页 |
·基于离散事件的电池物流系统设计 | 第48-50页 |
·电池物流系统数据模型 | 第50页 |
·物流系统服务能力评估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微网运行全过程建模与仿真系统开发 | 第52-66页 |
·微网层次模型的构建 | 第52-58页 |
·微网设备元件层 | 第52-56页 |
·微网通信控制层 | 第56-58页 |
·微网仿真系统模型 | 第58-61页 |
·微网仿真系统数据模型 | 第58-60页 |
·微网仿真系统构建 | 第60-61页 |
·微网运行系统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61-64页 |
·系统仿真运行结果 | 第61-63页 |
·微网储能装置增加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车-网联合运行全景模型构建与可视化分析平台的开发 | 第66-82页 |
·车-网联合运行的全景模型设计 | 第66-71页 |
·电动汽车智能体行为分析与建模 | 第66-69页 |
·微网应急供电单元建模 | 第69-70页 |
·车-网联合运行全景模型结构 | 第70-71页 |
·车-网联合运行可视化分析平台的开发 | 第71-76页 |
·车-网联合运行可视化分析平台 | 第71-74页 |
·车-网联合运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平台子系统的实现 | 第74-76页 |
·电动汽车参与微网联合运行的仿真分析 | 第76-79页 |
·平台微网运行能力分析 | 第76-78页 |
·平台电动汽车服务设施配置分析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