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插图索引 | 第13-15页 |
| 表格索引 | 第15-1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34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 ·LTE/LTE-Advanced简介 | 第19-21页 |
| ·LTE/LTE-Advanced的技术需求 | 第19-20页 |
| ·LTE-Advanced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 ·LTE-Advanced异构网络简介 | 第21-25页 |
| ·LTE-Advanced异构网络面临的问题 | 第25-29页 |
| ·Macro-Femto网络中的干扰问题 | 第25-28页 |
| ·Macro-Pico网络中的干扰问题 | 第28-29页 |
| ·论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 第29-34页 |
| 第2章 LTE/LTE-A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案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35页 |
| ·同构网络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 第35-39页 |
| ·频域干扰协调 | 第36-38页 |
| ·空域干扰协调 | 第38-39页 |
| ·干扰协调测量标识 | 第39页 |
| ·异构网络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 第39-43页 |
| ·时域干扰协调 | 第40-41页 |
| ·频域干扰协调 | 第41页 |
| ·功率控制 | 第41-42页 |
| ·载波聚合下的干扰协调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基于干扰图的频域干扰协调 | 第44-56页 |
| ·引言 | 第44-46页 |
| ·干扰图建模 | 第46-49页 |
| ·基于干扰图的干扰协调 | 第49-51页 |
| ·混合分簇方案 | 第50页 |
| ·基于分簇的资源分配方案 | 第50-51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 ·仿真假设 | 第51-52页 |
| ·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4章 基于家庭基站协作的干扰协调 | 第56-72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系统模型 | 第56-5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7-58页 |
| ·家庭基站间的虚切换方案 | 第58-63页 |
| ·基本原理 | 第58-60页 |
| ·虚切换开始和结束信令流程 | 第60-62页 |
| ·移动性增强 | 第62-63页 |
| ·理论分析 | 第63-66页 |
| ·触发虚切换的概率 | 第63-64页 |
| ·吞吐量分析 | 第64-66页 |
| ·仿真与性能评估 | 第66-71页 |
| ·仿真假设 | 第66-68页 |
| ·乒乓切换和无线链路失效性能评估 | 第68-70页 |
| ·SINR性能评估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5章 基于时域资源调度的干扰协调 | 第72-88页 |
| ·引言 | 第72-73页 |
| ·系统模型 | 第73-74页 |
| ·基于泊松点过程的网络性能分析 | 第74-81页 |
| ·用户到服务基站的距离分布 | 第74-76页 |
| ·用户SIR分布 | 第76-79页 |
| ·基站接入用户数概率分布 | 第79-81页 |
| ·ABS取值比例分析 | 第81-83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83-86页 |
| ·论分析验证 | 第83-84页 |
| ·ABS比例和RE偏置 | 第84-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6章 负载自适应的干扰协调 | 第88-110页 |
| ·引言 | 第88页 |
| ·基站负载对Macro-Pico网络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88-94页 |
| ·系统模型 | 第89-90页 |
| ·考虑负载的泊松点过程网络模型 | 第90-91页 |
| ·负载因子对中断概率的影响 | 第91-92页 |
| ·中断概率 | 第92-94页 |
| ·负载自适应的Pico覆盖增强和干扰协调机制 | 第94-10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4-95页 |
| ·系统模型 | 第95-96页 |
| ·Range Expansion偏置取值分析 | 第96-97页 |
| ·动态负载均衡和干扰协调算法 | 第97-101页 |
| ·仿真与性能评估 | 第101-107页 |
| ·RE偏置值对用户中断概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 ·LDRC和混合时频域ICIC性能分析 | 第103-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 ·本文总结 | 第110-112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项目经历 | 第126-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