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元(1271~1368年)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2页
绪言第12-32页
 一、文献综述第13-23页
 二、论文的创新性及价值第23-26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6-27页
 四、论文结构及主要观点第27-32页
第一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媒介:宗教第32-65页
 第一节 道家、佛家的“理性传道”第33-44页
 第二节 亦僧亦仕的刘秉忠第44-52页
 第三节 先僧后仕的张易第52-58页
 第四节 亦事王府亦事佛的商挺第58-65页
第二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主要途径:“伦理关系圈”第65-123页
 第一节 幕僚群体“伦理关系圈”形成的背景第65-71页
 第二节 “血缘伦理关系圈”中多民族幕僚成员——基础群体第71-93页
 第三节 刘秉忠为中心的“伦理波纹圈”中的幕僚成员——核心群体第93-104页
 第四节 “连环扩展伦理波纹圈”中幕僚成员——中坚群体第104-123页
第三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其他途径:征召及其他第123-153页
 第一节 东平府受征召者第123-133页
 第二节 真定府受征召者第133-138页
 第三节 顺天府受征召者第138-143页
 第四节 “世侯府”外的征召及其他入王府者第143-153页
第四章 忽必烈幕僚群体形成的基础:双方价值观念的契合第153-198页
 第一节 汉幕僚人的“天下观念”与忽必烈明君特质的契合第153-168页
 第二节 “蒙汉杂糅”的君臣观与“双向”忠君观的契合第168-182页
 第三节 蒙古统治者用人标准与幕僚成员“期于有用”的人生观契合第182-198页
结语第198-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09页
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成果第209页
攻读学位三年期间的学术成果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文化上下级信任互动研究--以德国外派管理人员与中国员工的信任互动为例
下一篇:俄罗斯与中亚的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