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IN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及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相关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9-12页 |
| ·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 | 第9-10页 |
| ·三维地质建模与表达 | 第10-11页 |
| ·成矿信息定量提取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地质界面三维建模 | 第14-26页 |
| ·地质界面 | 第14-15页 |
| ·地质界面概述 | 第14页 |
| ·地质界面与成矿预测的关系 | 第14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建模方法 | 第14-15页 |
| ·不规则三角网TIN | 第15-21页 |
| ·TIN的概述 | 第16-17页 |
| ·TIN的数据组织 | 第17页 |
| ·TIN的三角剖分准则 | 第17-18页 |
| ·TIN的构建算法 | 第18-21页 |
| ·地质界面的TIN建模 | 第21-26页 |
| ·数据源 | 第21页 |
| ·地质界面建模流程 | 第21-23页 |
| ·基于平行轮廓线的TIN构建算法 | 第23-26页 |
| 第三章 基于TIN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理论模型 | 第26-40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 | 第26-29页 |
| ·概述 | 第26-28页 |
| ·理论模型 | 第28-29页 |
| ·地质界面几何形态及参数计算模型 | 第29-31页 |
| ·几何形态描述 | 第29-30页 |
| ·几何形态参数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 ·地质界面形态趋势-起伏分析模型 | 第31-36页 |
| ·形态结构模型 | 第32-33页 |
| ·形态趋势-起伏提取模型 | 第33-36页 |
| ·形态趋势-起伏分析流程 | 第36页 |
| ·地质界面距离场模型 | 第36-40页 |
| ·地质场描述 | 第37页 |
| ·距离场模型 | 第37-38页 |
| ·场的存储与可视化表达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基于TIN的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算法 | 第40-53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算法 | 第40-41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总述 | 第40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基本流程 | 第40-41页 |
| ·地质界面的距离场分析 | 第41-45页 |
| ·算法描述 | 第41-43页 |
| ·算法关键步骤 | 第43-45页 |
| ·地质界面的几何形态参数提取 | 第45-50页 |
| ·坡度提取算法描述 | 第45-47页 |
| ·夹角提取算法描述 | 第47-48页 |
| ·夹角提取算法关键步骤 | 第48-50页 |
| ·地质界面的形态趋势与起伏分析 | 第50-53页 |
| ·形态趋势分析算法 | 第50-51页 |
| ·形态起伏分析算法 | 第51页 |
| ·多级形态趋势-起伏提取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应用实例 | 第53-78页 |
| ·丁家山铅锌矿床概况 | 第53-55页 |
| ·矿床矿体地质特征 | 第53-54页 |
| ·控矿因素概念模型 | 第54-55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建模 | 第55-61页 |
| ·地质数据库建立 | 第55-57页 |
| ·地质空间定义 | 第57-58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建模 | 第58-61页 |
| ·地质界面三维形态分析 | 第61-69页 |
| ·算法实验系统 | 第61-62页 |
| ·距离场分析结果 | 第62-64页 |
| ·几何形态参数提取结果 | 第64-65页 |
| ·形态趋势-起伏分析结果 | 第65-69页 |
| ·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 | 第69-78页 |
| ·控矿因素与矿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 第69-71页 |
| ·找矿预测模型 | 第71-73页 |
| ·预测结果 | 第73-76页 |
| ·立体找矿靶区圈定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