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韶山煤田上三叠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16-39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6页 |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6-18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4页 |
| ·岩浆岩概述 | 第24-26页 |
| ·韶山煤田地质概况 | 第26-37页 |
| ·自然地理 | 第26-27页 |
| ·构造 | 第27-30页 |
| ·地层 | 第30-35页 |
| ·含煤地层及煤层 | 第35-37页 |
| ·岩浆活动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展布特征 | 第39-50页 |
| ·研究方法及基本原理简介 | 第39-40页 |
|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0-42页 |
| ·主要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0页 |
| ·研究区主要岩相组合 | 第40-42页 |
| ·沉积体系及其特征 | 第42-47页 |
| ·沉积模式和沉积相 | 第43-45页 |
| ·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展布 | 第45-46页 |
| ·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展布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层序地层学特征 | 第50-56页 |
| ·研究方法及其基本原理简介 | 第50-53页 |
| ·层序与体系域 | 第51页 |
| ·基准面与可容空间 | 第51-52页 |
| ·层序级别划分依据及成因解释 | 第52-53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 第53-55页 |
| ·层序地层关键界面的识别 | 第53页 |
| ·含煤地层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 第53-55页 |
|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规律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含煤地层岩相古地理 | 第56-64页 |
| ·岩相古地理作图方法简介 | 第56-57页 |
| ·各三级层序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57-63页 |
| ·层序Ⅰ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58-60页 |
| ·层序Ⅱ岩相古地理分析 | 第60-63页 |
| ·古地理演化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聚煤规律研究 | 第64-71页 |
| ·层序Ⅰ沉积期聚煤特征 | 第64-65页 |
| ·层序Ⅱ沉积期聚煤特征 | 第65页 |
|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 第65-67页 |
| ·古构造因素 | 第66页 |
| ·古地理因素 | 第66页 |
| ·古气候因素 | 第66-67页 |
| ·古植物因素 | 第67页 |
| ·沉积环境对聚煤作用的影响 | 第67页 |
| ·聚煤规律 | 第67-68页 |
| ·靶区优选 | 第68-70页 |
| ·上三叠统紫家冲组(T_3z) | 第68-69页 |
| ·上三叠统三丘田组(T_3sq)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 ·问题与不足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图版Ⅰ | 第79-80页 |
| 图版Ⅱ | 第80-81页 |
| 图版Ⅲ | 第81-82页 |
| 图版Ⅳ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