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绪言 | 第14-24页 |
1 能源植物研究与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2 能源植物的种类及其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3 国内外能源植物应用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4 我国能源植物研究与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能源草资源调查与引种栽培 | 第24-3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能源草初步筛选的标准 | 第24页 |
·能源草文献研究与筛选的方法 | 第24页 |
·能源草野外调查与筛选的方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1页 |
·能源草文献研究与筛选结果 | 第25-27页 |
·能源草野外调查与筛选结果 | 第27-30页 |
·湖南 | 第27-28页 |
·广西 | 第28-29页 |
·贵州 | 第29页 |
·海南 | 第29页 |
·广东 | 第29页 |
·湖北 | 第29-30页 |
·浙江 | 第30页 |
·江苏 | 第30页 |
·引种栽培结果 | 第30-31页 |
3 结论 | 第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附录:野外调查和引种栽培的部分能源草照片 | 第32-36页 |
第二章 芦竹作为能源草的分析与评价 | 第36-54页 |
1 材料 | 第36-37页 |
2 方法 | 第37-42页 |
·物候期观察方法 | 第37页 |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 第37页 |
·光合特性测定方法 | 第37页 |
·热值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能源草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第39-42页 |
·能源草资源评价的原则 | 第39页 |
·能源草资源评价方法 | 第39-41页 |
·评价指标的等级与权重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物候期观察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农艺性状观测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光合特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不同能源草净光合速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情况 | 第45-46页 |
·各能源草光合特性参数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6-49页 |
·热值和灰分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三种方法对纤维素标准品的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0页 |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能源草资源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芦竹形态结构与几种重要成分的研究 | 第54-72页 |
1 材料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7页 |
·芦竹形态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芦竹解剖结构研究方法 | 第55页 |
·不同居群和不同生长期芦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比较研究方法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 第55页 |
·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55页 |
·木质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55页 |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芦竹不同居群及不同部位芦竹碱和芦竹胺含量的HPLC法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56页 |
·仪器设备与药品 | 第56页 |
·声竹碱的提取 | 第56页 |
·声竹碱和声竹胺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色谱条件 | 第56-57页 |
·色谱前药品的预处理 | 第57页 |
·进样分析方法 | 第57页 |
·待测样品中声竹碱和声竹胺含量的计算方法 | 第5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7-70页 |
·芦竹形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芦竹解剖结构与生物碱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不同居群芦竹纤维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61页 |
·不同居群芦竹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不同生长期芦竹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芦竹不同居群的芦竹碱和芦竹胺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标准品溶液与各居群芦竹供试液的色谱图 | 第63-69页 |
·芦竹不同居群与不同部位的芦竹碱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芦竹不同居群与不同部位的芦竹胺含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芦竹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72-93页 |
1 材料 | 第73-74页 |
·用于ISSR分析的材料 | 第73页 |
·用于ITS分析的材料 | 第73-74页 |
2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74-7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75-79页 |
·ISSR研究方法 | 第75-78页 |
·DNA提取 | 第75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含量 | 第75-76页 |
·ISSR有效引物的筛选 | 第76页 |
·ISSR试验条件优化 | 第76-77页 |
·电泳和拍照 | 第77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ITS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DNA提取 | 第78页 |
·PCR扩增ITS序列及纯化 | 第78页 |
·ITS克隆与测序 | 第78页 |
·序列分析 | 第78-7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9-89页 |
·I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ISSR扩增的多态位点分析 | 第79-81页 |
·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 第81-82页 |
·芦竹不同居群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82-83页 |
·ITS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3-89页 |
·ITS序列电泳图谱 | 第83页 |
·ITS序列长度和GC值 | 第83-84页 |
·ITS序列的变异位点 | 第84-86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86-87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87-89页 |
5 讨论 | 第89-93页 |
·芦竹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极低的原因 | 第89-90页 |
·芦竹种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的原因 | 第90-91页 |
·芦竹核心种质构建的取样方法的思考 | 第91页 |
·芦竹及其近缘种的ITS研究讨论 | 第91-93页 |
第五章 芦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93-102页 |
1 材料 | 第93页 |
2 方法 | 第93-96页 |
·植物总DNA的提取 | 第93页 |
·PCR扩增纤维素合成酶基因 | 第93-94页 |
·DNA回收纯化 | 第94-95页 |
·克隆和测序 | 第95-96页 |
·序列拼接 | 第9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6页 |
3 结果 | 第96-101页 |
·扩增后电泳结果 | 第96-97页 |
·克隆测序结果 | 第97-98页 |
·在线聚类分析结果 | 第98-99页 |
·与毛竹纤维素合成酶基因比对结果及分析 | 第99-101页 |
·翻译结果 | 第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2页 |
全文总结及今后的研究计划 | 第102-104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102-103页 |
2 创新点 | 第103页 |
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个人简历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和教研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