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5-24页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5-16页 |
·仪器 | 第15页 |
·试剂 | 第15-16页 |
2 临床资料 | 第16-18页 |
·病例来源 | 第16页 |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脑梗死 | 第16-17页 |
·脑出血 | 第17页 |
·纳入标准 | 第17-18页 |
·排弃标准 | 第18页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18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8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治疗方法 | 第18-20页 |
·观察组(电针组) | 第18-19页 |
·对照组(手法针刺组) | 第19-20页 |
·两组的药物、康复治疗 | 第20页 |
·标本采集 | 第20页 |
·疗效观察 | 第20-22页 |
·功能评定 | 第21页 |
·疗效评定 | 第21-22页 |
4 Glu、GABA的血清水平测定 | 第22-23页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2页 |
·标准品的制备 | 第22页 |
·样品的处理及样品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5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1 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比较 | 第24页 |
2 治疗前后SIAS积分比较 | 第24页 |
3 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 第24-25页 |
4 病种与临床疗效分析 | 第25页 |
5 总体疗效比较 | 第25页 |
6 治疗前后血清中Glu、GABA的浓度变化情况 | 第25-28页 |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Glu、GABA浓度 | 第25-26页 |
·治疗前后血清Glu与GABA含量及Glu/GABA值的比较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8-48页 |
1 中医学对肢体痉挛的认识 | 第28-30页 |
·病因 | 第28页 |
·病机 | 第28-30页 |
2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第30-32页 |
3 现代医学对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第32-39页 |
·痉挛状态的概述 | 第32-33页 |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第33-34页 |
·Glu、GABA与脑卒中 | 第34-39页 |
·Glu与脑卒中 | 第34-36页 |
·GABA与脑卒中 | 第36-37页 |
·Glu、GABA与痉挛性瘫痪的关系 | 第37-39页 |
4 电针缓解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认识 | 第39-46页 |
·电针参数 | 第39-40页 |
·取穴依据 | 第40-43页 |
·电针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机制探讨 | 第43-46页 |
5 体会与展望 | 第46-48页 |
·临床体会 | 第46页 |
·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7页 |
附录1 随机分组表 | 第54-55页 |
附录2 综述 | 第55-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3 脑卒中残损评定法 | 第65-66页 |
附录4 中风病疗效评分表 | 第66-67页 |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 第67页 |